香港新聞網3月7日電 香港《商報》7日發表題為“大灣區建設要打好‘通’字牌 ”的文章,全文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在全國兩會受到高度關注,持續熱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表示,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並特別提到將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港澳互利合作。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亦均不約而同地聚焦大灣區,就如何更好促進大灣區建設積極建言獻策。昨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指出,促進大灣區發展必須建立協調機制,著力點是要建一個比較好的市場,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有序便捷流動。
的確,大灣區重在一個“通”字。畢竟,這是“一個中國、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特殊結合,箇中“9+2”共11城市要攜手合作,必須做好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的互聯互通,建立宏觀大局的總體意識,透過政策創新來突破界限,包括建立互動協調機制、與國家有關部門匯報溝通機制等;唯有如此,才可將區內合作效益最大化,打造媲美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一國兩制”乃港澳特區發展之基石,正正基於“一國”之內大灣區各市各有強項,相互合作才有牢固的前提及龐大的潛力。正如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所指,粵港澳三地同屬“一國”,在中央的強有力統籌領導下,我們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內地的最大政治優勢制度和“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做到統籌考慮、通盤設計,並能有效達成共識,突破壁壘,避免出現重复建設、同質競爭的現象,以有效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能力,締造多贏共榮;同時,粵港澳三地分屬“兩制”,各具特色優勢,可以通過有序分工、互惠互利實現資源共用和錯位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共同體和安居樂業的共同家園。
要打好大灣區的“通”字牌,目前條件已愈來愈成熟。今年,由廣深港高鐵到港珠澳大橋都開通在即,相關大型跨境基建便為三地人流和物流往來更有效地貫通起來,成功建構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展望將來,區內的人員流動必然日趨頻繁。此外,不論是“深港通”的開通,抑或是受益於電子錢包等創科發展,金融創新亦為灣區各地間的資金流通提供便利;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國家資本帳不斷開放,再加上創科發展一日千里,區內資金流動水勢勢必只會增大不會縮小。至於規劃方案及協調機制的出台,也大大有利於區內各地的溝通交流,便利彼此互通信息,良性互動。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中第一個重點就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正如王志民主任所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將是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的嶄新實踐和精彩演繹。在“一國兩制”下,大灣區誠乃香港加大發展的機遇所在,香港過去一直作為區內龍頭,我們實不能夠落於人後,應該主動參與和配合,積極發揮優勢,避免被邊緣化或自我邊緣化的陷阱。為了迎接大灣區規劃的出台,香港各界必須做好一切準備,這才不負國家厚望,不負大灣區及香港本身對未來的期待!
香港商報評論員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