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3月14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14日發表題為“泛民基本盤現結構性弱化”的文章,全文如下:
立法會補選,泛民主派的姚松炎熱門倒灶,其選舉軍師朱凱廸表示願承擔責任時,也承認民主派整體支持度下跌,要設法去扭轉這趨勢。今次選舉結果,的確反映泛民支持者正出現結構轉變,失利並非只因選舉工程策略有誤。
今次選舉結果打破激進民主派的一些迷思。朱凱廸二〇一六年立會選舉中,在新界西以八萬四千多票榮膺全港票王,今次姚松炎找來他任軍師,局部複製他當年利用網絡宣傳等“新型”選舉工程,卻忽略了地區上的工作,結果奇迹不再。
當年不少激進民主派的參選人乘勢而起,打從佔領運動以來,大量新興民主派人士誰也不服誰,覺得自己如旭日初升,傳統民主派是夕陽人物,認為傳統民主派由意識形態理念到運作策略,皆已過時。
激進民主市場有限
今次姚松炎“迷信”朱凱廸的選舉策略,不但出現逼退民協馮檢基作為第一副選的風波,而且輕視傳統的洗樓和街站工程,一些打算幫手的地區民主派人士,亦因為統籌無方而欲幫無從,結果證明激進民主派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暴露了其民意基礎局限,在真正講求廣泛民意支持度的單議席大區選舉中不成氣候。
與一六年比較,今次九龍西選區建制派所得票數略增,泛民加本土派得票卻少了三成半,其他選區的流失選票亦比建制派多,除了選舉策略工程因素,還有支持者的結構轉變。
建制派除了有認同其政治意識形態者的鐵票,其地區工作做得相當深入,不止在“蛇齋餅糭”等福利實惠,還有對地區民生脈搏的掌握和回應。這些地方層面上深耕細作的工夫,民主派近年日漸退步,地區樁腳動員力無復往年。
此外,激進民主派的部分支持者,眼看選出來者被撤銷議員資格,無法在議會有所作為,失去玩議會遊戲的興趣。
扭轉局面須調整路線
泛民仍可保留部分在意識形態上偏向“深黃”者的鐵票,但是對於一些“淺黃”或中間立場人士,今次補選主打的“反對DQ”口號卻未必能夠引起共鳴。朱凱廸指自己在區內感受到,很多市民對議員就職宣誓風波中被撤銷資格、議會拉布的看法,被建制派所建立的意識形態影響得“幾緊要”。其實,他應檢討的是:為甚麼泛民說服不到這些市民?為何發動反對DQ遊行無法如以往反廿三條立法般萬人空巷?
泛民的選民基礎出現結構性弱化,有點像八十年代的英國工黨,受偏激意識形態囿限而長期積弱,要到改行中庸“第三條路”的貝理雅上場,到九十年代後期才重現強勢。
今天本港民意正在改變,傳統泛民如果朝目前方向因循下去,將難以縮減實際環境與期望的落差,影響到以後的選舉。作為有長遠發展目標的政治組織,傳統泛民應積極因應社會政治大氣候的變化,調整偏差的路線,才有望扭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