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3月19日電 香港《文匯報》19日發表題為“政府社福機構密切配合 避免倫常悲劇重演”的文章,全文如下:
一名懷疑有過度活躍症的男童被勒死,男童外婆涉嫌謀殺被捕。消息指,有人聲稱“唔想佢(外孫)咁辛苦”,並曾企圖自殺。事件令人扼腕唏噓,顯示部分家長照顧精神有問題的子女或晚輩心力交瘁,容易陷入絕望而作出極端錯誤抉擇,釀成倫常悲劇。香港作為文明富裕的社會,幫助受精神、情緒困擾的患者及家庭,政府和社會各界責無旁貸。政府要有針對性加強資源投入,與社區組織、民間團體等密切配合,積極主動發現、協助有需要的家庭,為他們提供適切支援,避免倫常悲劇重演。
家長照顧患有學習障礙、過度活躍、自閉等問題的兒童,需要付出數倍乃至數十倍於正常兒童的時間和精力,身心俱疲;加上香港生活緊張,居住環境改變令鄰里往來疏遠,又受到中國人“家醜不外揚”的文化影響,照顧有精神問題青少年的家長承受巨大的經濟、心理壓力,不少家長自己也出現情緒問題,一時鑽牛角尖而做出“傻事”,倫常悲劇時有所聞。
2014年6月,元朗一名男子長期照顧15歲自閉症長子,甚至辭工做全職“湊仔公”,可惜終因不想自己與長子成為家人沉重負擔,在家中斬殺長子後再割頸企圖自殺。生命是寶貴的,家長無權亦不應奪去子女、晚輩的生命,但家長在照顧過程中不為人知的辛酸和痛楚,亦值得社會高度重視。
統計顯示,本港有逾4萬名兒童及青少年患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其中一半兒童,由求醫至確診及治療,需在公院或公營機構輪候一年以上,約14%更長達2至3年;而私家精神科醫生收費非常高昂,單是診金每次過千元。醫學界人士強烈呼籲政府出手相助,對有精神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支援不足,相關家庭面對的壓力就更大。社會各界應及時施以援手,避免悲劇一再重演。
紓緩有精神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的痛苦,減輕家庭的重負,政府應該增撥資源、增加兒童精神科專科醫生人手,縮減治療輪候時間;社福機構更應扮演積極角色。如果有問題的青少年及家人,透過與社福機構接觸,由社福機構安排相關的專業訓練,提供語言、行為及情緒的輔導,同時令照顧者學懂減壓,紓緩身心,讓有問題的青少年及家人的路不那麼艱辛。
目前明愛、東華三院及協康會等機構,都有相關的支援服務。經過此次悲劇之後,有關社福機構應加強宣傳,讓更多照顧有情緒問題青少年的家庭掌握資訊,主動尋求協助,不再隱藏問題;對相關的資源需求,政府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增撥,不讓社福機構面對“無米之炊”的窘境。
青少年患有情緒病並不可怕,成功治癒並創出一番成就者大有人在。有“飛魚”之稱、獲得史上最多奧運金牌的美國運動員菲比斯,年少時就患有過度活躍症,更被老師“看死”:“此生將一事無成!”菲比斯選擇利用游泳訓練的專注、情緒控制與紀律,幫助克服症狀,而非依賴藥物,成長後創下世界泳壇傳奇。菲比斯名成利就後,專門成立慈善基金會,和美國小童群益會合作,用游泳幫助低收入家庭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讓他們克服恐懼,對人生抱有希望。
香港的各界名人、精英翹楚,亦應該借鏡菲比斯的事跡和愛心,善用自己的名望、金錢,多關心、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青少年,讓香港多一點愛,少一點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