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4月2日電 題:香港乳癌基金會冀推廣全民普查 公私營合作降低患病風險
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逸舟
香港乳癌基金會在2005年創立,多年來已幫助幾萬名香港婦女進行乳癌的防治與檢查。今年3月份,又成立了第二個乳健中心——九龍中心。走進中心的人,立刻被牆上翩翩的蝴蝶裝飾和溫馨的色彩包圍,卸下一切心防。這也是基金會設立中心的目的,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對記者說,讓病人“哭著進來,笑著出去”。
基金會的創會人張淑儀醫生和霍何綺華在港大學生會認識,讀書時已是好朋友。多年後,她們在一位共同好友的康復派對上再見面,立刻認出了對方。
霍何綺華當時難以想象自己也會得病。她一直行事風風火火,語速快如“機關槍”,一下子因為病慢下來,還要做化療,心情跌落穀底。第一個想問的就是“我會不會死?”,然後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手術需要什麼准備?心情如何調整?化療會不會難受?做完會是怎麼樣?當時張醫生介紹了一位已經康復的病人給她認識,見面之後她就感覺仿佛吃了定心丸:“原來做完化療也可以像個普通人一樣容光煥發的。”
她說,病人有的心里話如果對家人講,他們不明白,還會加重擔心;而面對康復者,自己會更有信心,而且可以暢所欲言。
因此她萌生了去基金會做事的念頭,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幫助其他病人,讓他們知道乳癌不可怕,不是死症,可以贏得這場仗。她一開始是做義工,後來就做了主席。
她自己化療時一共打了四針,一針強過一針。第四針的時候,連坐車去醫院都無法忍受,必須不斷停車休息,身體弱了很多。她勸慰其他病人,化療是讓你康復的手段,不能抗拒它,要把它當朋友。這些自己的經歷和心得,加上對80位康復者的訪問,匯編成了《乳癌100問》,一切治療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都記錄了下來。
乳癌基金會的兩個中心,都有醫生、護士、心理醫生,更有這些同路人組成的支援小組,按照病人的年齡分組,因為不同年齡遇到的問題可能是不同的。
以前基金會是沒有40歲以下的支援小組的,現在也慢慢增加了,這也顯示出香港的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張淑儀醫生對記者表示,最新的統計是,40歲以下的乳癌病人占總體的12%,而且香港的患病者年齡中位數較其他國家和地區年輕。
另一個大趨勢則是個案的增加。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由1994年的1266宗,增加三倍至2015年的3900宗。
基金會一直以來都在努力推廣乳癌的全民篩查。霍太說,香港八成患者是無意中發現乳癌,四成患者發現時已是二期,將要接受比較複雜的治療,受到創傷也會比較大。
乳癌基金會於3月2日在香港立法會上提交的意見書中表明,一項於2016年發表的台灣研究報告指出,全民每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造影檢查是最有效及最早偵測乳癌的策略,可減少第二期或以上期數的乳癌個案,死亡率并可減低達四成。
今年婦女節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現聯同醫學界需要掌握更多研究和數據,探討是否適宜在本港為一般風險、無症狀的婦女推行全民乳癌普查。”其這一表態有別於特區政府一貫強調第一級預防措施的立場,即注重日常飲食和身心健康等生活習慣。
張淑儀認為,林鄭月娥作為第一位女特首,對乳癌的問題有同理心,而且她也看到了問題的核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只有三成的癌症病發是因為飲食和身心健康不適當引起,而更多比例的病患并沒有具體原因,也沒有家族風險,因此推動全民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亦是醫護工作者的責任。
另外,基金會申請進行公私營醫療協作,以紓緩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問題。對於無法承擔私立醫療服務機構費用的婦女來說,如果自己摸到乳房有腫塊,去公立醫院排隊,最長可能需要90個星期,而在基金會的乳健中心可以免費見醫生,做檢查兩星期就可以得知結果,如果診斷患上乳癌,可以轉介患者去公立醫院,這樣的情況下,等待約一星期即可見專科醫生。
霍何綺華說,雖然從數據上來看,香港的乳癌病發率正在上升,但是香港現在多了很多民間組織,在降低發病風險和治愈的道路上,仍然可以找到很多有心人士在幫助患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