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被質疑防波石墩遭沖散。
香港新聞網4月6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被質疑防波石墩被沖散,大橋管理局總工辦主任陳越接受媒體訪問時澄清,有關防波堤是為了其功能需要而設計成現時的形勢,不是“被沖散”。他又認為拍攝的網友及香港部分對有關設計存疑的工程師,是主觀印象及沒有參與工程,了解不深有關。他強調大橋施工期間,工程獲投放超過五億元,由二百多家科研單位進行三百項專題研究,對工程的要求亦十分苛刻。
位於內地水域的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島頭位置的“扭工字塊”防浪石墩,放置位置不規則,被質疑與設計圖不符。大橋管理局繼前日作澄清後,大橋管理局總工辦主任陳越在廣州出席一講座後,亦對媒體表示,防波堤上所用的部件,其實是因要滿足其功能需要,設計成如此形狀,並非是有報道所指的“被沖散”,他又稱對有關說法感“哭笑不得”。
他補充指,拍攝的網友相信並非工程類專業人士,或只憑其主觀印象判斷防波堤被沖散,並不可靠。而對部分香港工程師在解讀消息時亦持懷疑工程質素的態度,陳就認為因香港沒有參與到設計和施工,可能對情況了解不深。
陳越亦指出,自大橋的前期工程於〇三年展開後,一直都有大量科研人員提供技術和專項研究成果支撐。當中包括有超過二百多家科研單位及過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工程期間進行三百多項科研專題研究,累計投放的科研資金近五億元人民幣。“一般項目是非常難獲得五億元的投入。政府對大橋工程下達的指標非常苛刻,水下部分工程標準還細緻到三十五毫米。”他相信三地市民和各界人士真正使用大橋時,也將無可挑剔。
“茫茫大海裏幾十公里,施工條件惡劣。十年間,我們也遇到和克服了不少困難和挑戰。”他又分享了團隊克服大橋建設的種種困難,“因為體量太大,如果要以‘螞蟻搬家’式的辦法施工,工程完成將遙遙無期。”為此,工程師將複雜的大橋工程化繁為簡, 盡量簡化每個步驟,以“搭積木”的方式逐步完成,同時還把室外工作盡量轉移室內,如在工廠製作預製構件,可保證大橋建設質量和耐久性。
他又指除了自力更生外,團隊中亦包括十多個國際團隊,亦參考了日本、丹麥等外國大型工程經驗,整合全球優勢資源,提高行業技術和裝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