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4月5日電 題:港人清明節寄追思 新舊共存中西互融
中新社記者 楊喆
清明節到來,香港紙扎品店舖老闆杜千送也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一段時間。接訂單、取貨品、待顧客,即使在店裡幾個夥計幫忙下,杜千送也難找到可休息的空隙。
“中國人講究孝道文化,所以每到清明前後,我這裡生意都會比較好。”杜千送說,“無論什麼宗教、文化背景的人,都希望藉此寄託自己的追思。近年甚至有不少外國人也來店舖詢問瞭解這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前往先人的墓前拜祭供奉,是中國人數千年來的傳統習俗,紙扎品則是重要的祭品之一。在香港,這一習俗也得以保存下來。同時,近年來紙扎祭品的樣式不斷推陳出新,從美食美酒,到麻將棋牌,甚至於房屋車輛、電子產品,可謂應有盡有。
港人稱掃墓為“拜山”,每到清明期間,一家人攜鮮花、瓜果、香燭、紙扎品等登山祭祖,被認為是家庭與先人溝通的重要儀式。香港大部分墳場墓園都有公共交通連接,但清明期間仍會加開臨時線路以及交通管制滿足需要。
5日的香港氣溫頗高,街頭一早便已可見不少手提祭拜物品的民眾,準備前往相應墓園祭拜。在位於香港仔的華人永遠墳場,不少香港市民攜帶鮮花祭品排隊等候,依次入場掃墓,亦有長者在家人攙扶下緩緩步入。
帶孩子一同前來拜祭的陳女士告訴記者,“拜山”主要為表達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也希望孩子能借這樣的場合瞭解傳統,瞭解親人。
與此同時,位於跑馬地的天主教墳場、回教墳場以及位於柴灣的佛教墳場也不乏掃墓者,墓前被擺上鮮花。不同文化、宗教共存的香港,民眾卻往往都會在清明節期間進行祭拜。
香港大量居民都是從內地移居香港者或其後代,祖籍福建、廣東等地的香港人往往都會在清明節前後北上返鄉,與親人一同祭祖。內地出入境管理局亦為清明節回鄉掃墓的香港居民提供通關便利。5日的羅湖口岸,便可見不少香港市民攜帶鮮花等準備過關回鄉拜山。
據內地與香港出入境管理部門預測,今年4月5日至7日,深圳香港毗鄰口岸通關旅客流量將達240余萬人次,同比增長13%。
此外,也有民眾為避免人多擁擠,選擇錯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亦逐漸倡導民眾改變繁雜的傳統祭掃形式,以一束鮮花、一段寄語或是網上的方式,表達對已逝親友的懷念。形式雖有不同,不變的卻是對逝者的追思,以及對傳統的尊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