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4月9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9日發表題為“大灣區機遇多 打造經濟新引擎”的文章,全文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當中包括香港在內的兩個特區和9個內地城市,宜把握機遇,發揮固有優勢,並克服新挑戰,才能帶動區內經濟轉型,成為國家經濟增長新引擎;香港亦可趁機重踏高增長之路。
港珠澳橋通車 促進“四通”融合
中央去年提出發展大灣區,經過逾9個月的磋商,國家發改委將公布規劃,對香港和澳門特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和肇慶作出分工協調。據悉,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同國家發改委,將於5月底在港舉行大灣區規劃說明及研討會,解讀規劃細節。
大灣區發展對本港、廣東省以至全國非常重要,底因有三。首先,粵港澳是全國最開放和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兩區9市佔全國面積和人口分別不足1%和5%,卻佔全國GDP約13%。中央希望透過將兩區9市結合,優勢互補,打造一個可媲美甚或超越日本東京、美國紐約和三藩市灣區的新灣區,帶動國家經濟由粗放式增長轉為可持續增長,以至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其二,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香港路段年底將通車,有望進一步促進本港與廣東省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流通,只要互聯互通得夠快,又能互補到優勢,會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其三,大灣區人口約7,000萬,是本港市場的10倍,令本港創科企業在開發新App時並非只着眼香港,可放眼內地龐大市場。加上中央大力發展大灣區,並作出統籌,新政策會較寬鬆,企業可望將本港成功經驗複製到內地,有更大發展空間。
涉兩制三稅區 協調成大考驗
盡管大灣區機遇多,但挑戰也不少。大灣區涉及兩個制度、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律區,如何協調達致協同效應,本身是重大考驗。過往大珠三角發展構想,香港、深圳、廣州爭做龍頭而互不相讓,故中央在發展大灣區時宜成立協調機制,居中協調,調解紛爭,才能讓各市發揮所長。
更重要是兩區9市都有其特質,如香港是法治和金融中心,深圳是創科研發中心,廣州是創科生產中心。既然創科是大灣區的核心發展重點,香港缺創科人才和土地,深圳多獨角獸,香港發揮其固有優勢,幫助獨角獸上市集資,而中央可將河套區作為先行先試的試點,促進港深創科合作,成功後再推廣到其他城市。
大灣區充滿機遇和挑戰,港澳和其他9市宜改變思維,以競爭促成合作,惟要更着眼緊密合作,才能帶動區內經濟出現質量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