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洲故事館內有展板介紹鴨洲歷史,並展示漁民服裝和捕魚方法。
香港新聞網4月9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位於新界東北部海岸、世界地質公園的“鴨洲”,是本港最細而有人居住的小島,由褐紅色的角礫岩形成。在漁護署、獅子會及鴨洲村民支持下,將島上荒廢學校翻新為“鴨洲故事館”,昨日正式開幕,展示鴨洲純樸蜑家文化和獨特地貌,將會有導賞團,九月更開辦馬料水到吉澳及鴨洲的街渡服務,推廣新界村落文化和綠色旅遊。
只有零點零四平方公里的鴨洲由一個無人島,五、六十年代演變成熱鬧的漁村,經過七十年代移民潮,早已回歸平靜,島上的百年老榕樹和數名年邁村民,見證鴨洲大半世紀變遷。
獲國際獅子會資助一百萬元,香港地質公園技術支援下,翻查了大量文獻,又派員走訪英國訪問移居當地的鴨洲村民,重新整理鴨洲歷史文化,籌備兩年將島上的漁民子弟學校翻新為全新遊客中心“鴨洲故事館”,昨日揭幕,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及漁護署署長梁肇輝都有出席,另有二百多名移居英國的村民專程“回鄉”參與盛事。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主管楊家明表示,鴨洲形狀有如一隻俯伏於海上的鴨子,因而得名,鄰近吉澳和沙頭角,遠眺兩公里外已是深圳鹽田港的貨櫃碼頭。由鴨洲碼頭步行至鴨頭只需十分鐘,環繞小島只需一小時,“鴨眼洞”由海蝕拱形成,是遊客必到景點。
鴨洲村居民代表陳啟昇說,“鴨洲故事館”有展板介紹鴨洲歷史,並展示漁民服裝和捕魚方法。他說,已培訓二十多名村民做導賞員,逢周日提供導賞團,要電郵預約,每日最多接待數團。他指,現時要租船到鴨洲,今年九月開設往來馬料水至吉澳及鴨洲的街渡服務,目標在周六日及公眾假期營業,島上會有小賣店出售飲品和杯麵,但沒有餐廳。
翻查資料,鴨洲百多年前是一個無人島,鄰近的吉澳和塔門漁民在四、五十年代開始在鴨洲聚居,逐漸發展為漁村。雖然生活環境艱苦,無水無電,但人口普查顯示一九五五年有六百多人居住,村民要到附近的鎖羅盆打水,至六○年駐港英軍由鎖羅盆鋪設海底食水管至鴨洲供水,八一年中電鋪設電纜正式通電,鴨洲全盛期有近千人居住。
楊家明說,“真耶穌教會”五二年到鴨洲成立教會影響深遠,令傳統漁村全島信奉基督教至今,教會屹立在百年老榕樹和故事館旁,當年村民都是讀聖經學識字。而島上唯一的漁民子弟學校,更是一九五三年由時任統營處處長的前布政司姬達的協助下辦校,曾有過百名學生。
今年九十歲的長老陳秀冬,一生都在鴨洲度過,“細個時通山跑,好開心!”他說,太太嫁至鴨洲,二人育有四子六女,子女早年移居英國,他與太太留在鴨洲生活,直至太太去年過身,大女回流照顧老父。陳長老每晚都去教會祈禱讀經和唱聖詩,“生於斯、長於斯,我有個使命,神要我看守鴨洲。”陳長老對開設鴨洲故事館特別感觸,“多謝耶穌,將鴨洲故事延續下去。”
楊家明說,新界復村不容易,下一步計畫在吉澳設立故事館,以及荔枝窩做客家草藥館,“要令村民對自己的歷史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