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研究顯示:六成野生烏頭含微塑膠

时间:2018-04-24

陳可淳引述研究指,六成野生烏頭含微塑膠。

香港新聞網4月24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繼早前全球食水及樽裝水被驗出含有微塑膠後,本港一項研究顯示,港人經常食用的烏頭亦發現含有微塑膠,野生烏頭“中招”的比率更高達60%,平均每條野生烏頭含有4.3件塑膠碎片,當中一條更多達80件。報告更指,指香港海灘微膠粒含量為每平方米約5,000件,高於國際平均值,亦是美國的2.4倍。

綠色和平昨日引述,香港教育大學早前分別檢驗30條本地圈養及30條野生烏頭,發現60%野生烏頭樣本含有微塑膠,平均每條野生烏頭含有4.3件塑膠碎片,當中一條更多達80件。教育大學的報告指出,在烏頭的消化系統內主要發現體積少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及塑膠纖維,塑膠碎片主要為聚丙烯(簡稱PP)、聚乙烯(簡稱PE)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簡稱PET),該3種塑膠成分常用於飲管、醬料包、膠袋、凍飲杯及膠樽等塑膠即棄餐具。

港水域每百立方米2.7萬件微膠

綠色和平隨後解剖了從街市購入、來源均為本地海域的1條海魚、13條烏頭及30條魚腸,結果同樣發現塑膠碎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指出,多個研究發現香港多個海洋生物棲息地及海產均充斥微塑膠,大大增加微塑膠和毒素沿食物鏈累積至餐桌上的機會,塑膠污染入侵日常生活已成不爭事實。

香港中文大學早前亦發現香港水域微塑膠含量分別為每100立方米51件至27,909件,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則指出泥灘每公斤沉積物都含有0.58件至2,116件微塑膠。

陳可淳續說,泥灘及海底沉積物就像海洋生物的餐廳。當沉積物受到微塑膠污染,大部分海洋生物都受到牽連,烏頭正是在海底沉積物覓食的常客,“除了烏頭,全球至少170種海洋生物,包括青口、龍蝦、丁香魚等含有微塑膠,本港流浮山及珠江河口的蠔亦無可倖免。”

微塑膠會令魚類的腸臟變形,會降低其活動能力及反應。微塑膠本身可能含有毒有害添加劑,或落入海洋後會黏附如農藥、塑化劑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如在烏頭體內數量最多的PE及PP,是其中兩種最容易黏附POPs的塑膠。積聚了毒素的微塑膠會經由食物鏈累積,增加動物和人類中毒的風險。

陳可淳呼籲本港加快立法規管即棄塑膠製品的步伐,同時訂立全面的減塑政策,從生產源頭減塑。

  • 上一篇:雷蛇斥4.8億增持東南亞電子支付商
  • 下一篇:逾4億助清貧學生購電腦 料10萬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