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遠輝表示,覓地1200公頃,其實只是一個起步點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香港新聞網4月24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影響香港未來發展的“土地供應大辯論”將於後日展開,18個土地供應選項不乏填海、發展郊野公園等爭議性建議,如何凝聚社會共識,考起土地專責小組。面對基層劏房住户“人不如草”的質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同選項是希望了解社會上是傾向以“住迫啲”,抑或是“住松啲”的方式,解決今天面對的土地問題。他重申,專責小組並無任何前設,現實中也沒有任何單一選項,足夠應付未來30年土地需求,覓地1200公頃,其實只是一個起步點。
新居屋超額認購倍數創新高,公屋輪候申請大排長龍,劏房户數量亦升至新高,黃遠輝指出,專責小組于本月初與劏房關注團體會面,聽取他們對土地供應的意見,“有街坊話最好樣樣都做,全部用來起公營房屋,因為希望儘快上樓,但社會不同持份者有不同看法,所以我們先要是提升對不同選項的認識,讓大家在知道情況下做取捨”。
土地小組已準備一份80頁諮詢小冊子,將開設網站,小組曾討論的18個供應選項,分為短中期、中長期、概念性三大類。諮詢將詳述每個選項的挑戰、土地潛力、何時供應土地。
按落實時間及可行性分類
“供應時間會不同,但最好可以持續供應”,黃遠輝解釋,18個選項按土地落實時間及可行性作分類,短中期有四項,例如公私營合作發展私人持有農地等,料10年內可提供用地;部分選擇料需10至30年後有供應,屬中長期選項,包括維港以外填海、發展新界北等六個項目;更多選項需進一步研究。小組收集意見後,按選項的支持度排序,例如最獲支持的首幾項若已足夠供地,其他較少支持的選項可稍後處理,亦可着手研究概念性方案。
諮詢文件第二章提出未來欠地起碼1200公頃,“有人話數字誇大,有人話我們估得太少,應該考慮土地儲備、市民改善生活需要,但無論如何,1200公頃是一個起點,如果大家認為需為未來籌謀,概念性選項可多找一些供應。”
了解選“住迫啲”或“住松啲”
黃遠輝強調,沒有單一選項可供應1200公頃用地,亦要考慮供應時間等因素,“有人話發展高球場、有人話填海,但發展高球場172公頃是否已經夠了呢?填海要二、三十年,你是否可以跟輪候公屋或住劏房的市民説,請你等多20年……無單一選項可以解決到(土地短缺),時間方面亦要多管齊下。”
對於有質疑選項分類已有引導傾向,黃遠輝稱,小組是基於政府技術部門把關的資料作判斷,舉例貨櫃碼頭上蓋,要做很多前期研究,確保施工不影響碼頭運作,“點樣在運作中的碼頭上打樁建上蓋呢?點樣處理光污染、噪音等問題呢?……全部都很複雜,不會做不到,但要考慮時間、成本問題”。他認為,最重要是公眾取態,“部分選項不是增加土地供應,是增加建屋空間,例如是發展已構建的上蓋。我們沒有任何前設,是希望透過這些選項,了解社會傾向於以‘住迫啲’,還是‘住松啲’的方式,去解決今天所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