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 4月28日電 (張瑞絲 寧之羽)為期兩天的2018“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於28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開幕,為全球創新企業、投資者和人才搭建起交流的橋樑。與會者普遍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浪潮下,增進青年交流,把握人才機遇,對大灣區未來建設發展至關重要。
當天的活動以“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節系列——大灣區青年實習和就業的機會”论坛開始,隨後舉辦了系列分論壇,為促進大灣區青年交流,增加就業、實習機會建言獻策。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對中通社記者說,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到11個城市,每個城市有自己的功能和行業定位,比如香港就有4個,包括人工智能、國際科創金融中心、生物科技、機器人。人才在找工作的时候必須要知道城市定位,把握好機遇,提早佈局進入相應行業,同時把自己的專長發揮到適合自身的城市。
吳學明表示,青年在融入大灣區發展中要努力裝備自己,去傾聽不同的聲音。他鼓勵大灣區的青年人多參加一些青年協會的交流活動,包括書法交流活動、羽毛球公開賽、音樂會等。他表示,未來大灣區會構建11座城市的一小時生活圈,會極大促進人才流動,希望青年們抓緊機會,儘快融入大灣區的發展。
澳門地產總商會副會長梁明輝出席論壇時表示,未來人才具有多元性和互補性的特點,大灣區人才與資源的流動會提供給青年非常多機會。由於三地有不同的文化,青年人一定要了解大灣區區內城市的最新發展政策與動態,努力成為國際化人才。
在分論壇活動中,獵聘網首席執行官戴科彬用大數據向青年分享未來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戴科彬在論壇上表示,在新經濟發展趨勢下,互聯網行業會成為核心人才的第一需求地。互聯網對傳統產業也有升級、改造的作用,比如傳統金融產業與互聯網合作推出區塊鏈等,傳統企業轉型需要人才,這将成一個趨勢。
戴科彬表示,中國內地城市對海外人才的吸引政策日益多元化,包括北京、上海、西安人才新政,廣州的紅棉計劃,杭州的全球聚才十條,成都的六項人才引進措施等,目前的人才政策非常利好。
戴科彬接受採訪時稱,今年中國內地有820萬的畢業生,內地不缺人但企業依然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因為教育體制下培養的人才並不適合企業要求,未來進一步的趨勢是產學融合,企業更多地融入到教育中去,和高校聯合辦學。
在分論壇“科技浪潮來襲,傳統金融人才將被淹沒還是與之共舞”中,主要談到未來要培養複合型的人才,以適應時代需要。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金融學系主任張處教授指出,培養人才是多方面的,當下金融科技浪潮來勢兇猛,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未來會結合其他學科進行人才培養。對此,科大開辦了量化金融專業,畢業生工資是一般金融專業畢業生的兩倍,科大同時開辦首個金融科技專業碩士班,首次開始科學院、工學院、 商學院三院聯合招生。
香港大學商學院畢業的程先生在參加論壇時對記者表示,他是香港本地生,在深圳、福州工作過一段時間,對內地的企業很感興趣。香港在創新科技上優勢不明顯,希望今後和內地合作更緊密,同時發揮香港在金融科技、生物醫學等方面的人才優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