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華潤重塑港業務 挺民生產業

时间:2018-05-02

香港新聞網4月30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 國家提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打通人流、貨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香港成為“一帶一路”政策下,中國內地與世界經濟之間的“超級聯繫人”。為了把握商機,華潤集團提出了“重塑香港業務”的發展戰略,增加對香港的投資,加大對香港民生產業的關注力度,促進香港經濟蓬勃發展。首先要鞏固提升傳統業務,吸納就業,維持民生穩定。另外尋找在香港的新機遇,在邊境河套地區建立新興產業孵化基地,引入內地創新人才和科研成果,推動香港再工業化。

華潤集團與香港的關係源遠流長。1938年,華潤的前身“聯和行”在香港成立。從1962年開始,華潤旗下五豐行承擔供應港澳鮮活商品的“三趟快車”,保障香港市場供應。70年代,受全球石油危機影響,香港發生油荒和糧荒,華潤將國產石油和大米輸入香港。改革開放後,經華潤牽線推薦,大批港商北上投資內地;華潤又聯合外商直接投資內地實業,將香港先進的商業模式逐步引入內地,並利用香港成熟發達的資本市場加速實業投資,壯大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 領港商投內地

改革開放之初,內地迫切需要引進外商投資,華潤首倡“三來一補”的貿易形式(“三來”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而“一補”是指補償貿易),主動帶領港商去內地投資建廠。1978年7月,港商張子彌在華潤的陪同下,在東莞太平鎮創立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的企業,直到1988年,東莞的“三來一補”企業達到2,500多家,遍佈80%的鄉鎮,成為了“世界工廠”的發端。除了東莞,華潤還與香港“紡織大王”唐翔千合資在上海投資羊毛衫廠,在80年代向內地各省(市)引入了一大批港商。

90年代轉型實業化 壯大發展

到了90年代,華潤開始向實業化轉型,作為總部在香港的企業,華潤較早接觸了先進的商業模式。1984年,華潤在香港開設第一間超級市場,七年後引入深圳,在內地大規模開設超市和大賣場。2002年,第一座華潤萬象城在深圳誕生,內地第一次出現了都市綜合體的商業發展模式,這也是借鑒了香港成熟的商業地產運營經驗。包括後來的Ole精品超市,也源於香港的高端超市業態。

利用港資本平台 籌資拓實業

在投資實業化的過程中,華潤一方面充分引入外資合作發展,比如與南非SAB合資發展雪花啤酒、與日方股東合建東莞水泥廠、與思捷集團在內地合資發展Espirit品牌等;另一方面,華潤充分利用香港發達的金融市場,通過上市集資,以及境外成本較低的資金,孵化注資,支持實業發展。香港回歸以來,華潤先後有7家公司在港上市,目前華潤80%的資產已進入上市公司平台,通過上市從資本市場累計獲得1,400多億港元的資金,2016年末在港的銀團貸款融資餘額1,037億港元,充分運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助推實業發展。

  • 上一篇:港交所上市新規起航 李小加表達兩顧慮
  • 下一篇:香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連續17個月破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