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5月4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4日發表題為“投資新經濟股 須認知判斷風險”的文章,全文如下:
小米昨向港交所(00388)提交上市申請,有望成為本港首家同股不同權公司。要打響頭炮,當局除嚴審批嚴監管,更須做好市場教育,確保高質量新經濟企來港,提高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為起示範作用 嚴審批保質素
新經濟企業是當前經濟增長主引擎,而企業的發展方向往往繫於創辦人,創辦人為免遭攤薄股權,不少傾向採用同股不同權上市架構。本港汲取阿里巴巴棄港赴美上市教訓,去年火速通過諮詢,並在周一接受同股不同權的上市申請。內地手機製造商小米昨提出申請,市場估計集資100億美元。
為了能打響頭炮,吸引更多內地或外國獨角獸公司來港上市,當局要小心審批,確保企業屬高質素,上市後更要加強監管,確保小投資者在不同權下的利益受到充分保障,一旦發現問題,需盡快檢討並作出修訂。這種嚴審批、嚴監管措施須持之以恒,才能避免良莠不齊。
當局還需要做好市場教育,因新經濟企大都屬於暫時未必有盈利但卻有潛力的高風險公司,屬新生事物,投資者未必認識,且涉及新商業模式,不少現時仍處於燒錢階段,一旦成功建立盈利模式,盈利隨時動輒以倍計增長。
小投資者也需做好兩方面工作。其一,了解新經濟企的特質和風險。即使企業成功上市,也未必一定賺錢,亦可蝕錢收場。就算企業賺錢,小投資者的獲利,亦未必像創投基金或天使基金那樣巨大。
其二,須判斷企業的高估值是否合理?前景是否亮麗?舉例如小米董事長雷軍強調,小米並不是手機硬件公司,而是一家“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小投資者在入市前,須自行判斷這些新商業模式的運作是前途無可限量,抑或荊途難行。
新經濟企大多成立僅幾年,業績紀錄短,需要觀察。一旦上市後業績兌現不到,股價下跌,而企業要摸索發展路向。過往一些科技股也有類似情況,舜宇光學(02382)在2007年上市後不久跌穿招股價,最糟時股價跌了9成,直至2012年因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創新高才出現彈升,前年更出現爆發式高增長。
熱鬧氣氛過後 須看行業前景
可以預期當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時會掀起IPO熱潮,但投資者需留意風險,尤其當股價在熱鬧過後趨向平淡,是否繼續持有,須看行業前景,而這須事前做好功課才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