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5月11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11日發表題為“收地減抗爭 早建屋惠民”的文章,全文如下:
政府公布“加強版”安排,改善對當局清拆寮屋行動所影響住戶補償和安置,有望減少收地清拆阻力,加快房屋供應。
樓價貴填海慢,甚至出現青年人不願升職、以確保自己維持申請公屋資格的怪現象,而公屋輪候人龍則愈來愈長。要加快增加大量建屋土地供應,可行途徑包括在新界加快徵收農地和棕地,建設新發展區,當中要克服的最大困難,是對居民的補償和安置問題,要納稅人覺得合理,居民又滿意而自願遷走,不需要當局動用武力趕人。
不止建屋,種種社區和商業設施,都需要用地,約十年前政府要收回上水菜園村土地,來興建高鐵車廠,就受到部分居民激烈反對。當年政府為受這一項目影響的村民,特別提高補償安排,利誘他們遷出,只餘下少數堅持“不遷不拆”者,政府動武次數得以大幅減少。
一律改善補償安置
近年政府要發展新界東北,包括粉嶺北東鐵沿線至古洞北,亦特別為此提高清拆補償,但是仍然遇到村民抗議,部分抗議行動還摻雜了一些活躍社運的激進“街頭戰士”,產生衝擊立法會大樓的暴力行動。
這些以“項目為本”的特事特辦方式,副作用是會激起日後其他受清拆影響的住戶紛紛提高補償和安置要求,令本來定下的補償基準形同虛設。現在當局重新變為“統一安排”,一律提高補償金額,放寬申領補償的安置資格,並且引入原區安置的安排,這些“加強版”措施,勝於以往因個別項目而“特設”的補償和安置安排。
現時當局開拓土地過程緩慢,不少項目仍然議而不決,新界有大量可以改用來建屋的農地和棕地,可以較快增加土地供應。其中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預計五年後可以有首批入伙,而原計畫的六萬個住宅單位,更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增加密度,額外增加一萬二千個公屋單位,令區內公屋單位增加至四萬八千四百個,佔全區三分二,人口增加到二十萬。
新發展區不容再拖
政府預計明年上半年,就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這項目的前期和第一期工程費用。要令項目如期進行,就需要加快處理好收地清拆問題。當局改善補償安置,將會帶來額外開支,如果獲得立法會通過撥款,不但有助減輕這個計畫的收地阻力,對其他發展收地計畫都有正面作用。
有關補償和安置安排的制訂,參考過持份者的意見。對於受影響的居民,補償金額提高了,獲安置入住公屋的資格放寬了,資產豐裕者還有機會優先購買居屋。至於原區安置,雖然因為建樓需時要等待數年,過渡期間要暫住公屋,考慮到現實條件限制,安排亦算合理。
現時不少寮屋居住環境和設施惡劣,村民如果願意接受政府安排,在改善自己居住環境之餘,亦可以加快釋放土地,惠及社會大眾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