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對此,信件發起人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表示,習主席的重要指示,帶來科研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等制度性突破,對香港科研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強心針”。 香港中通社圖片
面對研究經費缺乏、人才流失的困境,2017年6月,沈祖堯連同其它23名在港兩院院士給習主席寫信,希望中央能夠援手。沈祖堯表示,很快收到主席的回信,相關部門也開始嘗試將研究資金過境香港使用,香港中文大學在2017年年底已收到第一筆99萬元人民幣的資助資金。 香港中通社圖片
沈祖堯希望香港的大學能夠與大灣區內大學建立更多的聯合實驗室,由雙方政府共同投放資源,科研人員共同推動,關注環境、物流及智慧城市等區內共同議題。 據了解,目前國家科技部在香港6所高校建立了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香港學者累計贏得國家逾百個獎項,科研實力令人矚目。圖為科研人員在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夥伴實驗室)做實驗。 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中通社5月15日電 題:沈祖堯:創科經費來港是香港科研界的“強心針”
作者 楊威利
對於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信件發起人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說,習主席的重要指示,帶來科研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等制度性突破,對香港科研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強心針”。
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在科研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科技部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4年間,有472名香港科研人員參與973計劃、863計劃等143項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課題負責人43名。
但沈祖堯透露,在過往機制下,香港與內地即使參與同一研究項目,在研究經費的申請上卻是各自負責。譬如,香港的研究團隊即使成功申請到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經費卻仍由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研究資助局撥發,數額往往比內地少很多,對於大型研究項目來說遠遠不夠。
面對研究經費缺乏、人才流失的困境,2017年6月,沈祖堯連同其它23名在港兩院院士給習主席寫信,希望中央能夠援手。沈祖堯表示,很快收到主席的回信,相關部門也開始嘗試將研究資金過境香港使用,香港中文大學在2017年年底已收到第一筆99萬元人民幣的資助資金。
沈祖堯認為,這是一個突破性的開始,希望透過新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加強香港與內地,無論是大學或是包括中科院、工程院等在內的研究機構間合作,另一方面也希望未來香港的大學或科研機構能夠直接申請國家其他資金。
除資金支援,沈祖堯還希望中央政府能在科研成果轉化、推動創科產業發展上給予香港更多支持。
沈祖堯以他熟悉的生物科技領域為例指出,生物科技或製藥行業研發週期長,均為高投資、高風險行業,一直不受香港本地投資公司青睞,導致很多成果停留在論文產出階段,或將專利轉賣,難以產品形式最終投放市場。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越來越多的內地創科及大型企業來港,沈祖堯認為這為香港科研成果轉化的產業化發展帶來機遇。大灣區內有近7000萬人口,包括騰訊等在內的眾多大型企業,對科研成果,特別是生物科技成果十分有興趣,若得到他們支持,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產品,將極大推動香港科研產業的發展。
未來,沈祖堯希望香港的大學能夠與大灣區內大學建立更多的聯合實驗室,由雙方政府共同投放資源,科研人員共同推動,關注環境、物流及智慧城市等區內共同議題。
據了解,目前國家科技部在香港6所高校建立了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香港學者累計贏得國家逾百個獎項,科研實力令人矚目。
沈祖堯認為,香港擁有優秀的科研團隊,與國際接軌的科研視野及經驗,發表過多項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未來在促進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香港仍能發揮自己角色,推動內地與香港的科研發展在國際上受到更廣泛認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