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港媒:增資源搭平台 助科研成果產業化

时间:2018-06-03

香港新聞網6月1日電 香港《大公報》1日發表題為“增資源搭平台 助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文章,全文如下: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發現用光照的方式,讓舊式電池的原材料“氫氧化鎳”產生驅動力,可用於製作微型機械人和醫療裝置等器材,前景廣闊。本港基礎科研水準卓越,實力雄厚,有不少具潛力的科研成果,但囿於本地研發產業化資源不足、產業鏈有限等限制,難以將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新產品、新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支持香港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指示,特區政府應該把握這股“東風”的機遇,致力建設全方位的平台,協助科研機構迅速高效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推動本港產業升級,為本地經濟提供源源活力,亦為國家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港大工程學院本次的研究成果,成本低、效果好,有廣闊的前景,但暫時仍屬基礎研究階段,預料需時5至10年才能有產品推出市面。本港基礎科研水準突出,屢獲國家和國際頂級榮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將首個海外創新中心設立於香港、芝加哥大學也在港開設分校;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也落戶香港,設立幹細胞研究中心。凡此種種,都是對本港科研實力的高度認可。

但由於本港產業單一,欠缺高端製造業,難以對先進科研成果提供充足的產業化和產業鏈支持。例如要將此次港大的新發現“走出”實驗室,按照市場需求設計成產品,需要大量的產業技術、工藝和工程、商業營銷等專業支撐,亦需要周邊產業的支持,而這些正是本地相對短缺的。單靠科研機構自身力量,對接外地資源,將成果轉化為商品,往往事倍功半。例如大疆無人機最初在港研發,但最終落戶深圳並成為國際巨企。具潛力的科研成果與香港失諸交臂,實在令人惋惜。

既然本港有優質的科研成果,支持創科發展亦成為政府施政的重點,政府必須向本港科研機構提供更大更貼切的支持,不僅要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能夠提供全方位協助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不僅要有金融、法律、營銷等本港具優勢的專業服務,也需要對接本地或外地的產業支撐,讓本港科研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商業化,創造出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

長遠而言,本港必須在科研基建方面與內地充分融合,例如盡快落實與深圳共同發展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為科研業界提供更大的創業園地,並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貫通創科產業的上、中、下游,將香港打造成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過去有“大市場、小政府”的傳統管治思維,科研發展長期亦並非本港力推動的地方。本港坐擁“一國兩制”之利,在基礎設施、法律制度、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均有獨特優勢,國家支持香港發展創科、發揮科研優勢,特區政府必須及時轉變思維,切實扮演“促成者”和“推動者”的角色,從頂層設計、行動綱領作出全面規劃,成為本港創科急起直追、後來居上的引領者和堅實後盾。

  • 上一篇:港媒:"旺暴"重判向社會傳遞重要警示
  • 下一篇:香港大學研發出以光驅動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