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一入學統一派位放榜,今年三萬二千多名學童,獲派首三志願的學生逾二萬二千人,佔整體近七成,連同自行分配學位在內,整體滿意率近83%”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香港新聞網6月3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 小一統一派位昨日放榜,龍年效應加上“雙非尾班車”,今年逾三萬名“龍仔、龍女”參加派位,各區“戰況”激烈。其中北區“跨境專網”,大部分家長為求“一位”,繼續各出奇謀,不惜化身“孟母”“大屋搬細屋”,甚至每年豪花十萬元為兒子報讀八個興趣班。但隨着深圳開放港澳籍學童報讀當地學校,今年出奇地有不少“佛系”家長,不做叩門準備、不報興趣班,一切隨緣,只因有內地學校的強大“後盾”,覺得在那裏讀都可以。有小學校長分析,近年深圳出現不少“港人子弟學校”,標榜港式教育,深受內地父母歡迎,相信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兩地差異將進一步淡化。
龍年效應下,新學年將有6.7萬名適齡兒童入讀小一,較去年多1700人,當中32171名兒童參加統一派位,七成人獲派首三個志願,創六年新高。教育局今年繼續推出“跨境專網”,七個校網共提供2156個學額,其中北區學額佔約一成三,競爭仍然激烈。
每年的小一統一派位放榜,無論成功獲派第一志願,還是失落學位,都有家長激動落淚。其中心情最複雜的是子女沒有內地户籍,不符合條件享受內地免費義務教育,到香港跨區上學是唯一選擇的雙非學童家庭。家長既擔心子女派不到好學校,又擔心子女每日跨境上學太勞累奔波,為求在鄰近深圳的北區選擇一間兩全其美的學校絞盡腦汁。若派位如願,自然歡天喜地,恨不得劏雞還神;萬一派位落空,則如受重大打擊。
然而,因為深圳市教育局去年宣布,港澳籍學童可與非深圳户籍學生一樣參加積分入學,今年的情況有了變化。
無學位可“返深圳讀”
位於上水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的“跨境專網”派位中心,昨日不少家長一早到場等候結果。在羅湖居住的楊太太,兒子成功獲派第一志願,但她表示,事前只來港看過一間學校,亦無做叩門準備,認為“一切隨緣,派不到再諗”,又稱不一定要兒子在香港讀書,認為深圳的公立學校都不錯,就算失落學位,“最多返深圳讀”。
另一位雙非家長王女士,亦選擇順其自然。她説,因為沒為兒子報讀任何興趣班,並無特別優勢,今次選校相對保守,沒有特別選名校,不希望兒子每天去太遠的學校讀書,亦不想花時間去“叩門”,即使最後成功獲派第一志願,她也只淡淡地説,“也沒什麼開心”。
家長變相有了“後着”
北區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認為,這是因為跨境家長近年已熟悉派位的運作模式,加上深圳允許港孩在內地申請參加積分入學,家長變相有了“後着”,心情較以往穩定。
他進一步指出,深圳近年也多了港人子弟學校,以及開設港人子女學生班的學校。這些學校的教學水平、設備與香港學校接近,心儀港式教育的內地家庭也不必讓學生長途跋涉跨境就讀了。隨着大灣區發展,兩地各方面的差異越來越收窄,他相信跨境入學的問題也會慢慢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