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團隊研製呼吸道類器官,助預測病毒傳人風險。
香港新聞網6月12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製成熟的呼吸道類器官,模擬人體呼吸道的組織,能準確預測新發流感是否會感染人類。團隊成員、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指,研究對預防疫情有很大幫助,醫護人員發現新病毒後,即可透過“呼吸道類器官”測試病毒會否在人類間爆發,並研製藥物應對,當疫情來襲時便可以早有預備。這項技術申請了美國專利,並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指,研究團隊是抽取少量肺組織的成體幹細胞,培養出三維生長的呼吸道類器官,經過一系列程序後,呼吸道類器官與人類呼吸道上皮組織相似。團隊再把三維的呼吸道類器官,發展為可在半透膜上生長的二維類器官,這可讓團隊直接在類器官進行病毒感染,模擬病毒感染人類的呼吸道一樣。
袁國勇指,團隊以兩種傳染性病毒比較,用作驗證類器官是否能夠準確預測。他指家禽中H7N9的感染性比H7N2強,而二〇〇九年爆發的A型H1N1病毒,比典型豬流感病毒H1N1強,團隊用是次研究,比對這兩個組合,研究跟上述結果吻合,證明類器官的可靠性。
他指研製出的呼吸道類器官後,不須經常取病人組織,因為類器官在培養皿中能夠自我更新,有新的組織提供使用。他指港大研製的類器官已使用超過一年,雖未知使用期限,但保存期已比舊有測試的組織長得多。研究已申請美國專利,並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團隊共有約十六人,除了袁國勇,還有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周婕等等。
袁國勇解釋,以往沒有一種病毒測試,可以代表人類呼吸道上皮組織,來預測新發的傳染性病毒。由於病毒測試大約須時兩至三星期,若取下人類正常肺部組織使用,取下來的組織維持三天便爛掉,難以保存;若以動物測試,“老鼠是老鼠,老鼠不是人”很多藥用在老鼠是成功,但卻不能用在人身上。
袁國勇補充,不是每一種病毒都會在社區間爆發,能否分辨那種病毒傳染性強弱與否是一個大問題。因此他認為研究對防疫工作有很重要的影響,因為當社會發現新病毒後,今次研究便能協助醫護人員分辨病毒感染人類的能力,醫護人員便可研發相關藥物或預備防疫措施,避免病毒在社區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