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2日電 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內地醫療改革的試驗田和先行者
中新社記者 陳逸舟
“改革是困難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對記者說,“因為人都是不喜歡變的。但是如果要改革,就一定要堅持。”
港大深圳醫院是深圳市政府設立的公立醫院,由香港大學派駐醫生和管理人員共同運營,是內地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成立六年多來,醫院從“辦醫、管醫、行醫、就醫”這四個方面,探索新的公立醫院管理模式。
盧寵茂說,國家改革開放40年了,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之後,也開始追求人民的健康,醫療的重要性就體現了出來。港大深圳醫院是一個創新的模式,香港的專家帶來了香港醫療系統多年發展出來的經驗和優勢——標準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再結合內地辦醫的優勢,即高效率、市場化,以及在就醫過程中的數字信息化的領先應用,港大深圳醫院作為醫改的試驗田和先行者,已經結出了纍纍碩果。
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醫院第一個引發爭議的舉動就是不設置門診輸液室,當時不僅面臨了社會的質疑,也讓病人很不習慣。盧寵茂解釋,門診的病人大部分都不需要靜脈注射抗生素,口服藥品即可。輸液會帶來過敏反應、副作用,或產生抗藥性,不僅對病人有害,也是對資源的浪費。
堅持不輸液,有病人離開了,醫院的收入也降低了。盧寵茂說:“當時很多人說我們是傻瓜,病人喜歡,又可以賺錢,為什麼不做?”但是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和表率,證明了不設門診不設輸液室的可行性,這“一點火花”終於推廣開來,2016年,廣東省二級以上醫院逐步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
盧寵茂反復強調的一個詞,就是“專業”。醫院的專業性,體現在合理用藥上,這也是醫院獲得病人好評最多的一點。截至2018年6月,醫院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使用比率僅為7.55%,藥品費用佔比僅為20.23%,低於廣東省的平均水平。
港大深圳醫院的創新模式也吸引了全球的優秀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改革項目,我希望可以參與其中,把外國的長處帶來深圳,把我們的醫療改革做得更好。”白明珠在2012年回國之前,在英國工作了28年,是資深腎內科專家。
白明珠目前擔任助理院長的職務,主要負責藥學部、不良事件以及病人關係方面的工作。港大深圳醫院非常重視不良事件和投訴,在門診部的隔壁設立了非常醒目的病人關係科,病人如果有不滿,就可以立刻反饋,醫院可以跟進改善。
去年一年,港大深圳醫院獲得了近1億元人民幣的社會捐贈,在盧寵茂看來,這代表著社會對於公立醫療文化的認可,這樣的捐助在香港已是一種傳統,希望在內地也可以持續下去。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逐漸推進,“一小時生活圈”的建設越來越完善,港大深圳醫院裡幾十位香港專家從香港坐班車到醫院上班,通勤時間基本上都在一小時以內。
當物理距離不再是問題之後,如何建立內地人才培訓系統,促進深港兩地交流合作,是盧寵茂面前的下一個挑戰。他深知,基礎的人才培訓系統是醫療水平能够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石,而大灣區的醫療要融合,培訓的標準化、專業化和同質化是非常重要的,這是香港經驗最值得應用的地方。
今年1月,深圳衛計委、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香港醫專)、香港大學醫學院簽訂了深港專科醫師培訓項目合作協議。盧寵茂介紹,第一步會在醫院成立一個深港合作的培訓中心,進行15個專科的兩文三語的培訓。今年9月底,他們已經同香港醫專開會討論每一個專科該如何對接。在盧寵茂的計劃裡,如果培訓系統能够落實下去,那麼大灣區內的醫療人才的流通就可以更加暢順。
盧寵茂說,醫療不應該成為“產業”,香港的醫生來到深圳不僅僅是為了看病,更重要的是給整個醫療系統的改革帶來的影響。他形容港大深圳醫院就像一個很大的實驗室,做實驗總是會有失敗的,“Failure is not a shame(失敗並不可恥),考慮清楚決定要做,做了發現不行就要改,去做得更好。這樣才能最終得到成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