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是熱門投資主題,隨各項交通脈絡陸續打通,香港各界對大灣區的關注度進一步提高。港交所(0388)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昨出席論壇時表示,大灣區金融機構總量有一定規模,生態體系亦完善,雖然實力有待提升,但相信三地在金融科技發展上可互補不足,能好好抓住及應對三地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以面對大灣區居民跨境資產配置龐大需求、大灣區企業跨境融資需求等。
巴曙松認為,從行業分佈而言,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數量眾多,細分領域全覆蓋,支付領域企業相比京津冀和長三角而言較多,然而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科技企業實力尚不夠強,“如區內企業主要集中在天使輪,上市企業較少,融資額度和企業數量亦遠低於京津冀和長
三角等”,因此大灣區實力有待提升。
但巴曙松相信,大灣區三地金融科技發展可以互補不足。他解釋,內地雖然在金融科技方面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剛兌(剛性兌付)主導的信用體系有待完善,加上風控能力不足等,相反“香港無論金融知識背景及人才、全球金融地位、監管及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比較完善,然而在金融法制創新不足,金融機構的創新意識亦薄弱”,故此他認為三地正好互補長短。
港有望成跨境資產配置平台
大灣區各個項目雖然在完善中,但目前已可見有不少潛在機會,巴曙松引述報告指,2016年廣東省可投資資產超過1,000萬元的高淨值人士超過10萬人,他相信這些高淨值人士對跨境資產配置有需求,而香港作為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料可以成為大灣區居民跨境資產配置的平台和門戶市場,加上三地金融機構若加強協同合作,如為大灣區居民提供使用人民幣投資境內外市場的新型產品等,料將有助樹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不單止是個人,大灣區需求亦體現在企業跨境融資需求之上,巴曙松指留意到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後,有越來越多大灣區企業到港上市,故此認為應推出更多措施,以推動三地在各方面融合發展。
他建議,可在澳門建設以人民幣結算的金融服務平台及支持內地商業銀行和險企以收購兼併方式進入澳門和葡語國家金融市場,亦建議港澳保險公司與粵保險公司協同合作,在境內提供多元化港資保險產品,以帶動境內保險業發展。
設資訊平台 助三地監管交流
而因應粵港澳都有不同監管制度,巴曙松亦建議可設立金融資訊平台,讓三地的監管機構可以進行監管資訊溝通與交流,發佈最新的監管條例和法規。而共用三地金融資料,有助於金融機構實現大資料分析,及通過人工智能分析,以協助金融機構防範風險等。
至於未來發展大方向,巴曙松認為可朝綠色金融發展,建議粵港澳政府合作創建專門的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如綠色發展銀行,以擔當綠色金融主體,提升綠色金融的專業化水準,推進綠色金融不斷深化。他亦建議,港資銀行業可以針對在深圳交易所交易的企業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推動港資銀行業在粵的發展,如港澳商業銀行開發個人的綠色跨境金融商品,提供綠色存款、綠色信用卡以及購買節能設備的優惠貸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