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7日電 據中新社報導,香港情懷老店:歷久不衰的協義興綉莊
作者 香企容
“軋軋軋⋯⋯軋軋軋⋯⋯”記者甫踏進這間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舊式街市裡、擁有46年曆史的協義興綉莊,便聽到縫紉機軋軋軋地響過不停的聲音。沿著聲音的來源看過去,原來正是該店的第二代傳人、人稱“四姨”的林美倩埋首在縫紉機前,默默耕耘。
四姨自2003年起接手該店,雖說很多媒體都介紹她是第二代傳人,但她卻坦言連自己也弄不清這些排序了--原來四姨的父親早年離世後,先把該店交給了四姨的母親和姊姊。後來母親2003年也去世了,四姨的姊姊和弟弟也明言不會接管,最後她不捨看到店舖結業,祗好臨陣頂上了。
“始終我在石硤尾長大,店舖也聯系了我的家人和街坊”四姨解釋她承接家業的主因。
協義興綉莊自1972年成立,是香港目前少數仍有出售自家制“手打絲棉被”的店舖。其實乍看店內擺設,說是“綉莊”,似乎有點“圖文不符”。因為現時店內主要以售賣枕頭、絲棉被、床單、床等床品為主。那麼為什麼這家店被稱為“綉莊”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就是老店的歷史。
“我們八兄弟姊妹都是靠著這綉莊養活長大的”,四姨告訴記者父親還在世的時候,主要營銷的是戲班演員配戴的絲絨頭飾,後來也有經營婚慶裙掛、床品和襟花,直至上世紀90年代起,才慢慢停售。
“沒辦法,外面一整幢大廈都在賣婚慶禮服,爭不過啊。”四姨無奈又認命地說。而這也是“協義興綉莊”演變至今面貌的前因後果。
據悉,該店最為人熟悉的“手打絲棉被”是四姨的父親從上海拜師學藝得來的技術,後來他再把技術傳給四姨。可是,當四姨聽到這樣的描述時,卻有點啼笑皆非地憶述:“那時候爸爸吩咐我盯著打絲棉被的師傅,免得他們偷工減料了。”她說,其實祗是看久了,自然便學會罷了。
四姨告訴記者絲棉被最暢銷時,曾經連續一星期、每天花8小時都在工場打被。但是後來越來越多化織、羽絨、蠶絲等不同材質的被子出現,加上香港的冬天越來越短,目前,每年祗賣出數十張手打絲棉被而已。
“店舖的經營確實不容易”,四姨認為店舖可以維持至今,主要因為該店位於香港特區政府經營的街市內,舖租不算太貴,才勉強維持。
在她而言,口耳相傳也是另一原因。她解釋,有些早年移民的客人會特意回來買被,也有年輕人因為媽媽買給他用後,覺得好用,又回來買了。
除此以外,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幾年前有一家香港的電視台把四姨會修補床席的手藝報道出去,隨後幾乎全香港需要“補床席”的人都跑到石硤尾找她了。
其實補一張床席的價錢跟買一張新的床席差不了多少,都是一千港元左右。她認為,人們捨不得丟掉,大概是因為床席陪伴他們多年,自然多了一份特別的情愫,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記者觀察看來,“協義興綉莊”也好比那些床席。在訪談的過程中,不少老街坊會提著保暖壺,把自己剛煮好的豆漿、食物帶來跟四姨分享;又有街坊帶著剛下課的孫兒來買床品,順便跟她閑聊兩句。
在店舖的門口處,擺放了幾張坐墊上編織了涼席的圓形椅子,四姨向記者表示,那是她自己織上去的,這樣街坊夏天找她聊天時,會比較涼快。
或許除了舖租和口碑外,四姨這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老店那份自帶的情愫,也是“協義興綉莊”立足至今的原因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