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6日電 據中新社報道,以“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合作”為主題的“崇學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於6日舉行,有參會專家提出,考慮到粵港澳三地的差異性,大灣區一體化模式應從法律、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
當日,逾50位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的政府官員、媒體出版界人士及企業家等,就“灣區協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
中聯辦教科部部長李魯出席會議並致辭稱,大灣區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需要產業界歸納亟需解決的問題,也需要政策制定者能統籌全域、細緻謀劃和專家學者以扎實理論與學術研究作為支撐,同時,新聞界與出版界的傳播力、社會科學領域的觀察研究也不可或缺。
因此,李魯建議,構建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跨領域專家學者交流的平台,堅持問題導向和人民導向,聚焦大灣區建設中所遇問題,提供創新性理念和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以“理性、文化、制度——粵港澳大灣區的域際演化前景”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大灣區中三個經濟體儘管地域相鄰卻各具不同的價值文化和制度形態特性,因此大灣區一體化模式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制度創新。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林則對大灣區發展的法治問題進行論述,他認為就頂層設計而言,要從根本上解決大灣區建設的法治體制機制問題,就需在國家治理領域革故鼎新,從憲法體制、法治體制、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等方面做出創新性調整。
澳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唐曉晴指出,在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戰略的引領下,大灣區板塊下法律職業合作將面臨挑戰,但若可以抓住機遇,相關法律行業也會迎來廣闊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強調大灣區建設中學界理論支撐的重要性,他認為還需要將大灣區建設的相關創新性理念對粵港澳三地民眾進行普及。
另外,深圳市委兼深圳市政府原副秘書長、研究員南嶺還建議構建大灣區發展新機制,推動大灣區內各要素的聯通、貫通、融通,使大灣區在更高起點上“通”達天下,“通”向未來。 (韓星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