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受惠收生增捐款多 港五大學“水浸”

时间:2018-12-22

■ 中大今年錄得16.2億元盈餘,為全港各大學之冠。

香港新聞網12月21日電 一年將盡,香港8所資助大學中,有5所大學近日相繼公佈2017/2018年度財務報告或摘錄。香港《文匯報》21日報道,據該報深入分析有關資料,發現“水浸”情況明顯,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及浸會大學全部都“年年有餘”:5校年度營運盈餘總額已連續兩年超過40億元,其中2018年就有40.25億元,金額幾乎足夠政府資助“開多間”綜合型大學。教育界期望各大學能把盈餘用得其所,推動人才培育與校園發展,並積極投資科研鼓勵創新創業。

根據該5所大學先後公佈的財務資料顯示,中大為2017/2018年度錄得最多盈餘的大學,約為16.2億元,較上年度增加近2億元;港大盈餘雖較上年度下跌,但仍以13.91億元緊隨其後。科大、理大及浸大則分別錄得5.65億元、2.48億元及2.01億元盈餘。5所大學盈餘總和達40.25億元,而去年有關數字則為42.3億元。

中大收生人數上升

若要理解40億元在大學界別能發揮多大作用,透過跟教資會向八大提供的經常撥款作比較,或可從中了解一二。根據最新公佈的教資會2019年至2023年期撥款建議,2019/2020學年除港大和中大分別獲得45億元及43億元經常撥款外,其餘6所大學所得撥款均低於40億元。如以3年期經常撥款總和計算,包括浸大、教大及嶺大各自所得的撥款總數亦未能超出此數。

至於各大學2017/2018年度的收入及支出詳細情況,中大總收入為95.34億元,較去年度增加2.99億元。報告指,主因是學生人數增加、通脹調整,及由於公務員加薪獲政府發放額外補助金,在學費也增逾1億元;總支出則增加1.03億元至79.14億元,主因是薪酬調整及增加教學、研究及支援開支。

港大捐款收入增長

港大總收入為108.46億元,較上年度上升1,600萬元,主因源於教資會補助金及捐款等收入增加,總支出則上升2%至94.55億元,其中有68.91億元用以支付教學及研究活動。

科大總收入為50.61億元,增長1.84億元,但總支出亦增加1.92億元,致本年度盈餘減少800萬元。

理大情況類同,本年度的總支出增幅超過總收入增長,導致盈餘大跌1.51億元,校方指有62%開支用於教職員薪酬及福利,以便有效地招聘及挽留高質素的教職員。浸大本年度總收入略減2,400萬元,部分收入項目減少加上總開支增加了4,000萬元,此消彼長導致盈餘下降。

捐助高校漸成風氣

過去十多年,香港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捐款文化漸建立,成為大學重要收入來源之一,2018年五大相關收入總額達18.32億元,較2017年增加2.78億元。

此外,中大及浸大財務報告分別提到,今年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提出25億元的第八輪“配對補助金”計劃,兩校都指措施對大學提升質素極為有利,會抓緊機會籌募更多捐款,鞏固未來策略性發展。

【專家之言】教界:可“放膽”搞科研

就本港大學持續錄得大筆盈餘,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大學是以培育人才、推動教研為本位,建議應“還富於民”,將所得盈餘投資至學生身上,包括加強支援學生交流,為貧苦學生提供經濟支援。因應香港社會的創科發展,大學亦可善用資源“放膽”投資科研及相關項目,鼓勵師生創新創業,讓更多人能透過研究實踐,回饋社會。

多支援經濟困難學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大學能有大筆盈餘財政健全亦是好事,但強調“大學的作用並非一味搵錢,最終應該投資回學生身上”,認為各校應於可行情況下,優先將盈餘用以提升教學,或協助有需要的學生解決經濟困難。

他續說,大學生除了上課學知識,出外交流體驗亦同樣重要,例如實地認識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的狀況,故大學應把握盈餘加大相關投入,積極推動教研發展,為社會培育更優秀人才。

建創科社企回饋社會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則建議,倘大學財政充盈,應可更“放膽”嘗試投資不同科研創新項目,例如為師生提供資金,成立科技創新初創社企回饋社會。這些初創社企不一定要以賺錢為本,最重要是能夠繼續營運,為創科事業提供研究及實踐的平台。(完)

  • 上一篇:新任港警“一哥”:假新闻荼毒年轻人 港警初心是保障市民生命安全
  • 下一篇:播下航天梦想的种子 —— 航天科学家走进香港中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