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20日電 香港《商報》20日發表題為“尊重民意 盡速落實填海拓棕地”的文章,全文如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即將向政府提交最終報告,昨有消息傳出,小組建議優先落實8個選項,包括棕地發展、東大嶼都會填海等,期望能提供2900公頃土地。香港土地房屋供應一直嚴重不足,須多管齊下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建立土地儲備,才有望解決居住難題,以及滿足未來香港發展的需要,土地小組提出的建議雖有待最後確認,惟相關建議在過去質詢時已有跡可循,具民意基礎,本港需要短時間內釋出更多土地亦是最大共識,政府須展示魄力,以建議選項為目標,從速推行各項拓地工作,應付社會對土地和住屋的急切需求。
毫無疑問,香港房屋問題嚴重,必須得到解決,這是社會的主流民意。調查顯示,香港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港人不吃不喝19.4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屬於“極度嚴重負擔不起”。一般申請者的公屋輪候時間已延至5年或以上,逾21萬人居住在劏房或環境差劣的住所,年輕人因上車難而對前景感到悲觀,房屋問題已成為影響市民生活、社會和諧的最大深層次矛盾,凸顯解決房困的迫切性。雖然近期香港住宅樓市狂態大為收斂,物業成交價量齊跌,引發外界一些呼籲減辣撤辣的聲音,然而樓市放緩,並不意味增加土地與房屋供應的步伐可以放慢,因為市民依然面對嚴峻住屋難題,樓價與收入的差距仍舊存在天壤之別,也莫說尚有大量基層人士繼續租住劏房,離置業安居的預期仍有很大一段距離。香港土地供應緊絀、住屋供不應求的局面,一日未得到改變,一日問題就得不到有效緩解。
解決土地短缺問題難以一蹴而就,還看政府有何辦法。據指,土地小組建議政府優先考慮8個的選項,其中3個屬短中期選項,包括棕地發展、公私營合作發展私人的新界農地,以及局部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另外5個優先的中長期選項,包括維港以外近岸填海、東大嶼都會填海、利用岩洞和地下空間發展內河碼頭用地,以及在新界開發新的發展區。而且這個“3+5”的組合,預計供應2900公頃土地,遠超最初1200公頃的目標。相關的拓地建議,有民意基礎,只要確定可行,在人力、物力、財力能夠負擔的情況下,就應全面部署和落實,這樣才能既救近火,又引遠水。例如有指發展棕地是最多人支持選項,在民意調查獲約80%支持,支持東大嶼填海的民意亦相當清晰,在民調獲68%支持,則政府完全可以同時進行,抓緊推進各項釋出土地的工作,如今土地供應“追落後”的舊帳未還,新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更需要政府雷厲風行,盡快提出可行方案,擺平受影響的持份者,爭取在短時間內取得進展,並長期建立土地儲備。
香港增加土地供應,一是要快,二是要多,讓市民看得到短中期供應有大幅改善的可能,也為下一代發展打根基、謀福利。過去覓地建屋受到泛政治化和充滿猜疑的干擾,結果一地無成的局面必須擺脫,政府要展現能量和決心,想方設法排除障礙,議而有決,決而有行,社會各界也應支持政府工作,加速拓地進度,共同解決本港土地房屋問題。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