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5月26日電 題:港父子開發網上祭祀平台 擬推虛擬實境墓園
香港中通社記者 林日生
香港特區立法會日前三讀通過《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立法規管私營骨灰龕場的經營和管理,業者預料現存不少私營龕場將難以繼續經營。面對“龕位難求”,有人選擇另闢蹊徑,開創網上祭祀平台“念恩網”。
“念恩網”行政總裁袁思明早前接受中通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希望把龕位變成網址、把傳統儀式變成按鈕、把祭品變成圖片,配合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廣的綠色殯葬,間接解決香港現時公墓和骨灰龕位不足的問題,同時讓市民不用再於春秋二祭時候,扶老攜幼、長途跋涉到墓地拜祭先人,而是在網上也能夠表達出對於摯愛逝者的思念和尊重。
“這是一個創新的平台,但沒有違反傳統價值。就算只是按個鍵,也要有心才可去進行。只要心意是正面的,並不會因媒介不同而改變。或者有人會覺得我們把傳統事物簡化了,但反過來我們是把傳統的精髓規範了,讓後人能遵循一定模式延續下去。”袁思明說道。
袁思明的創新得到了充分的國際認可,在此前於瑞士日內瓦落幕的第45屆國際發明展上,“念恩網”奪得金獎。作為一個剛成立約半年的收費網站,它附設有流動應用程式,用家註冊成為會員後,可以為先人創建紀念頁,並將與先人有關的合照、視頻和聲音檔等生平點滴上載其中。另外,用家也可以創建自己的家庭族譜,與不同親友“跨時空”在網上祭祀追思先人。
為尊重不同宗教信仰,袁思明同時在網站設置了不同宗教祭祀模式,使用者可選擇不同祭品,如花牌及蠟燭等。他指不少香港市民的親友遍佈世界各地,難以相約一起拜祭先人,相信網站有市場需求,也可鼓勵市民慎終追遠。
事實上,“念恩網”概念最初是源於袁思明的父親袁仕傑。袁仕傑帶點感觸地向記者娓娓道來“念恩網”背後的故事。他表示,“念恩”意思實為紀念母親的恩情。他母親生前不時叮嚀他整理家族世系的先人和事蹟,隨著母親在2013年離世,他希望重建家族族譜來表達懷念之情,並曾數十次回鄉走訪山墳,可惜有的遍尋不著,有的則日久失修,甚至已被水浸或沖毀。
袁仕傑始終未能完成母親遺願,因而萌生了創立“念恩網”的理想,期望把拜祭先人儀式網絡化,同時建立虛擬族譜。作為曾發明逾千項專利產品,包括小型留聲機、喇叭及剪草機等的香港發明創新總會永遠榮譽會長,資訊科技卻非袁仕傑強項,慶幸在美國修畢電機工程、曾從事電訊行業的兒子支持他達成心願。父子倆花了近3年的時間並投入7位數字資金,終建成“念恩網”。
“嫲嫲離世後,我希望把關於她的回憶,包括照片、影片等組織起來,作為家庭回憶分享予居住海外的兄弟姐妹,這成為我研發‘念恩網’的動力。”袁思明在著手準備平台時,更特地修讀有關殯葬業課程,並到不同地方考察,增加自己對殯儀的認識,也認清不同宗教儀式的分別。
袁思明說,有些父親的想法在現階段技術上未能實行,因此“念恩網”計劃於第二階段推出虛擬實境墓園服務,讓用家可利用智能手機或虛擬實境眼鏡,在立體影像中更真實地體驗虛擬的墓園環境。
問到父子搭擋是否一拍即合,袁思明偷瞄了身旁父親一眼後笑言,兩人在想法上有時候會有一定分別,但自己已非年輕人,相對懂得和父親溝通。
“我爸爸很著重一些細節,他連網頁中祭祀用的桌子和香爐上的文字都很計較,譬如佛教和道教的分別。我則集中在大方向,未必能關注這些細節。我們在這些地方會有磨合,但我們都會接納彼此意見。有時和外人合作未必能談得太深入,但和自己爸爸卻可以更直接,對於創作新事物有幫助。”
“這是我首次和兒子一起創業,有時候他凌晨兩點打電話給我商量事情,那也沒問題。父子搭擋工作效率更快,不需要每事開會處理,一通電話就OK”,袁仕傑笑說,父子倆在不分日夜的創業過程中一同嘗試新事物,過程中彼此能更深入了解和溝通。
身為發明家的袁仕傑表示,“念恩網”背後除了寄託著對亡母的牽掛,也是對香港的寄望,“獅子山下的香港人肯拼搏、敢創作,大家齊心合力,則很有機會能創造新科技,因此我自己先做,希望能引起更多本地創作,讓香港在世界舞台取得更多事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