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4月5日電 香港《商報》5日發表題為“港樓市有無條件一癲再癲?”的文章,全文如下:
香港樓市有幾瘋癲?單看最近北角新推的一房單位售價竟然突破千萬,比早前另一頂層一房單位所造960萬元還要高,堪稱已是一葉知秋。金管局資料顯示,港人置業負擔能力沉重,最新樓價與收入的比率便升至15.9倍,較諸1997年樓市泡沫爆破時的14.6倍還要高,足以反映目下香港買樓何其艱難。究竟,本港樓市有無條件一癲再癲呢?
毫無疑問,市場的置業需求非常旺盛。首先,雖是市場行為,但中資地產商來港高價搶地,確實部分抵銷了去年11月的“加辣”效果。而且,港息未有跟隨美國上調,亦令借貸變得有恃無恐。也就是說,早前所謂樓市逆轉的種種因素,經驗顯示似乎均未導致樓市降溫。故此,樓價只升不跌的預期愈加鞏固,在有買貴、無買錯的集體信念下,市民入市上車意欲持續高昂,另外投資者也冀買樓收租兼賺價,樓市因而進一步熱上加熱。
可是,近日市場愈來愈多聲音質疑,麵粉價升不等於麵包價升,兩者並無什麼必然關系。此外,在聯繫匯率的基礎上,港美之間的息差長遠肯定趨於一致,就是說港息遲早都會向上,更意味息率可能滯後追加。事實上,在樓價愈飆愈高、真正反映居住需要的租金卻未緊隨的情況下,買租價差已升穿160%,官方的私樓回報率亦降至3%以下,其中大單位更跌到2%,亦即相關租金回報率比較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的2.3厘還要低,換言之,在港買樓收租其實並不特別劃算。如果美息繼續上升,醒目資金必然從本港樓市流出。
誠然,“辣招”衍生了供應減少的副作用,這便解釋了二手市場近期都見“乾升”。“辣招”重點都落在增加入市成本與門檻,這既降低了業主放盤意欲,令供不應求矛盾更加尖銳,另外不得不留意的是,在賣家轉嫁稅款到成交價計算後,更造成了推高“樓價”的假象。受此刺激,大量新盤的加推以至加價,增加供應非但沒有帶來冷卻作用,反令整體氣氛變得更加熾熱。
然而,歸根究柢,樓市何去何從始終服膺於基本因素。一手新盤不斷推出,無疑會消耗市場購買力。今年首季所售的近2700夥新盤,已經吸金多約350億元,展望今季更料有約6000至9000夥可望推出。究竟,市場能否有效消化過來?這或是發展商爭先恐後地推盤套現的底因,而家庭債務佔GDP的比率也創出歷史最高。此外,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強調,土地與房屋是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任後主要工作是增加供應。可以預期,隨著供求矛盾逐漸紓緩,最新資料顯示本港空置率終於見低回升,正是供不應求問題得以逆轉的一個苗頭。
政府實宜密切注視樓市動向,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加辣時就加辣,不應任由樓市一癲再癲。例如,因時制宜調整辣招,由修補“一契多約”等與政策原意相違的漏洞,到進一步增加持有物業的成本而非單單針對入市門檻方面,都是當局應該積極研究的方向。雖然樓市並無客觀條件一癲再癲,但於此“非理性亢奮”的樓市狂潮,適當壓抑過熱情緒也是無可厚非,相信亦有利市場做好風險管理及確保樓市長遠健康發展。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