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6月12日電 《經濟日報》認為,香港回歸20周年,政商界都探討如何在創科上追落後,為已減速的經濟引擎加力。推動本土創科發展是着力點之一,惟非短期可見成效,還應善用金融促進區內創科,分享成果。
租貴人才不足 港深優勢互補
經過重重難阻,創科局前年底終成立,惟至今未見明顯助力,或需更多時間倡議與釐定政策,以及推行與落實。香港在創科上較區內如新加坡、南韓、深圳等明顯落後,各界都希望能加快看到成績,惟應如何推動呢?
是推動本土創科企業,或大企業多撥資源搞創科嗎?香港大學有一定科研成果如醫療科技、物料科技等,部分更已發展至服務或產品;香港不乏創投基金、天使基金熱熾尋找投資對象;香港亦已有不少中小企從事如流動應用程式(Apps)等開發;加上香港的成熟法制包括產權制度,故有一定的發展潛力,港府已推出如創科生活基金等,惟不但可加碼,政府就提供稅務、財務及其他政策優勢的研究,更應盡快完成並推行。
發展本土科研的好處,是有最大的本土經濟效應,因企業營運、聘用人手、研發與應用、市場推廣等各環節,都可貢獻香港經濟與就業。但不能否認的是,香港租金昂貴、科研人才不足、缺乏生產基地等,令人擔心土壤不足而事倍功半。
故此,如何與內地尤其已雲集全國創科企業的深圳合作,優勢互補,更是重要方向之一。其中,河套港深科技園可望充分運用香港的法制優勢與香港大學的研發、深圳的科研人才與生產基地,如何盡快落實,有待兩地政府以及業界衷誠合作。
然而,縱使如此,發展創科亦非短期可見成果,要把握目前大為興盛的創科大潮,還有兩方面可行。其一,是本欄早前提及的應用境外的創科成果,用於香港生產、消費與市民生活,提高生產與營商效率及改善市民生活。
香港急追落後 需政學商合作
其二,是利用香港的金融優勢,提供天使基金、研發與生產的融資、創科企業上市等,以至藉這些優勢吸引相關活動如會議展覽、撮合配對、風險分擔等在港進行,在創科的各個環節都作出貢獻從而分享成果。
時間不等人,特別是各地都正力谷創科發展,香港是不進則退,究竟怎樣才能最大地把握創科大潮,實需政、學、商通力探討、投入與嘗試,將香港經濟引擎推上新台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