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6月11日電 據中新社報道,題:專訪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主席余毅:我們不要忘本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年年都組團回福建老家,是希望鄉親記住,我們是從福建出發的,不要忘記初衷,不要忘本。”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主席余毅說。
在香港九龍觀塘創業街的一棟寫字樓內,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就設於此。時值香港回歸20周年,中新社記者走進基金會,專訪了該基金會的第23任主席余毅。
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由熱心發展教育、公益事業的香港閩籍青年企業家于1994年發起成立,截至目前已籌款超過3.2億元港幣,在中國內地23個省份援建了584所希望小學。
“20餘年堅持捐資助學,是福建籍鄉親樂善好施的體現,凝聚著濃厚的閩港鄉情。”余毅感言。
基金會辦公區的牆上,一個大大的“善”字十分醒目。23年來,余毅和同仁們一直堅持善行天下,廣泛聯絡和發動大批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的閩籍青年企業家,幫助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
1994年,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從家鄉做起,從貧困鄉村做起,展開捐資助學行動。統計數據顯示,從在福建詔安縣建設鄉設立希望小學以來,該基金會在福建省已援建希望小學244所。
隨著福建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除繼續在福建捐助外,也逐漸將目光投向中國西北、西南部的高寒山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邊境沿線的地區。而且,近年來該基金會增加了對台灣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對香港本地青少年的獎勵。
在台灣,基金會援建了2所學校,資助了台中43名孤兒的學習費用;在西北部,基金會獎勵寧夏南部山區、青海牧區最美鄉村教師380名;在香港,基金會獎勵了320名優秀貧困學生……說起一筆筆捐助,余毅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
在香港,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近兩年設立助獎學金,資助本港貧困學生,加大力度推動香港教育發展。余毅表示,今年仍將繼續在本港資教助學,為有需要的香港學生提供支援,力圖讓更多學生受惠。
樂善好施的福建精神不斷擴展幫助更多的人,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發展成跨地域的公益慈善組織。“援建學校逐漸走出福建區域,但福建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是鄉親的溫暖避風港、加油站,今後仍要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余毅說。
談及香港回歸20周年,余毅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回歸20年來,香港背靠祖國,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巨大進步;在港閩籍鄉親的人數達120多萬,積極參與香港社會事務,關心家鄉各項建設,為香港的繁榮穩定、閩港交流合作作出積極貢獻。
福建正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余毅對此倍感振奮。他認為,福建處於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結合部,並具有與台灣交往的獨特優勢,上述國家戰略的實施對促進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域的協同發展以及兩岸人民的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余毅說,不管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還是自由貿易試驗區,香港都是重要的支點平台,在港的鄉親們都會擔起責任、發揮作用。
推動閩港青年交流正成為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的新任務。余毅表示,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支撐,基金會將著重推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互動。
今年暑假,該基金會就將邀請香港3所學校師生參加2017年閩港澳中小學生夏令營活動,赴福建泉州市、武夷山市參訪,深化兩地教育交流與合作。
“許多香港青年對內地的認識過於片面,到福建開展交流活動將幫助學子實地瞭解家鄉、瞭解國情,讓他們看到祖國的發展,增強香港青年人對國家的認同感。”余毅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