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3日電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就任第二天即落區親民,首站到北區受蓮塘/香園圍新口岸工程影響而集體遷徙的竹園村。當年因為清拆搬村而示威的村民,今天在重置後的新村笑口迎接,成為官民協力解決矛盾,促成發展建設的“示範單位”。
林鄭月娥還去了紅磡探望公屋長者和中西區基層家庭,以及參觀文化保育嘉年華。她兩日後將親自上立法會,解釋五十億元改善教育大計,此前已經與不同背景的團體和政黨商議,謀取共識。《星島日報》認為,連串行動,顯示她重視改善民生,並希望透過大家有商有量做出成績,來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她就任前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時表示,上任後首要任務是解決社會撕裂,形容目前社會比較兩極化,她要主動把極端的看法“拉到中間”,變成比較有妥協及有商有量的態度,跟別人及持不同意見的黨派討論,但對方的反應並非她能控制。
民生起步謀求共識
按現時初步形勢分析,主流民意和政黨與政府溝通的意向,都比以前積極,不致令林鄭月娥孤掌難鳴。現階段大家仍然步步為營,各方需要高度溝通技巧,才能夠達成共識,合力解決問題。當下林鄭月娥的構思,是大家如果能夠在民生問題上凝聚共識,產生成果,有利緩和社會對立氣氛,為解決政制發展等複雜政治議題減少障礙。
剛結束訪港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講話中,提出今後更好在港落實一國兩制的四點意見,最後一點提及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指本港是個多元社會,對一些具體問題存在不同意見甚至重大分歧並不奇怪,但只有着眼大局,理性溝通,凝聚共識,才能逐步解決問題。
習近平同時提出了溝通的前提,就是要對方愛國愛港,誠心誠意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習近平已經講過“一國是根本”,特區政府希望透過溝通減少社會分化,同樣須緊守這個基本原則和立場,在溝通過程中,分清楚甚麼方面可以有商有量,促進和諧,甚麼方面毫無妥協餘地,不容“和稀泥”了事。
良性互動解決問題
任何只重兩制而輕一國、衝擊國家主權的倡議,都只會增加香港內部分裂,以及令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張,導致社會尖銳分歧,吵鬧不休,永無寧日。這樣一個社會,很難凝聚到共識,導致施政舉步維艱,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事倍功半,民怨難以紓解,形成惡性循環。
林鄭月娥由當選到就任,逐漸展示了自己的管治風格,透過多方面的溝通來盡量凝聚社會共識,希望在一些政治敏感性不高的民生問題上打破缺口,營造良好的溝通氣氛,各政黨的初步反應亦比較正面。但要解決分歧較大的政治問題,情況就複雜得多,她必須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技巧,去謀求妥協共識。
政治如跳“探戈舞”,需要雙方互動,泛民也應以大局為重,作出積極回應,務求在經濟、民生和政治層面都有良性對話,這樣不但可以締造民望雙贏,更可令本港未來得以再創輝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