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21日電 港大學生會前會長馮敬恩去年衝擊港大校委會,公眾地方擾亂罪名成立。
《星島日報》社論指,學生衝擊港大校委會的激烈行動,是當時社會激進群眾運動洶湧的一個縮影,在一些政治人物、組織,以至部份輿論的推波助瀾之下,爆發了二零一四年的佔領行動,激化了不少青年的抗爭行為,甚至為破壞法紀,提供了堂皇的理由,近期社會整體氣氛稍趨緩和,愈來愈多市民厭倦無休止的“鬥爭”,此刻,不止是青年和學生,整體社會包括政黨組織等都宜冷靜下去,深切思考,回復以理性合法、有秩序的方式來表達不同意見和爭取權益。
《大公報》社論指,大學並非不吃人間煙火的象牙塔,大學生有理想,年輕人易激動也可以體諒,但作為納稅人公帑支持的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棟樑,尊重他人、遵法守紀,本是最起碼的要求,而當日馮敬恩等人的衝擊行為和 “隊冧佢” 的叫囂,已經令到港大校譽和形象受損,市民深感吃驚和失望,馮敬恩現在就要承擔自己罔顧法紀,違法衝擊的嚴重後果。
中美首輪全面經濟對話日前在美國結束。
《文匯報》社評指,有消息指,雙方對如何減少美國對華貿易赤字仍存在嚴重分歧。副總理汪洋指出,中美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國和重要投資來源地,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不單造福兩國企業和人民,也惠及世界。中美兩國經貿關係高度依存,產生一些分歧和摩擦不足為奇。但中美誰也離不開誰,只有本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原則,通過對話協商,雙方才可以妥善解決分歧。只要美方願意繼續進行務實對話與合作,不再處處尋求“美國優先”,一定能夠化解分歧,實現共贏,保持中美經貿合作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