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22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2日發表題為“善用私營資源紓公院壓力”的文章,全文如下:
近來流感肆虐,公立醫院急症室、內科及兒科等病房超負荷,病人輪候甚久,醫護“做到嘔”,醫院管理局與私家醫院達成類似“買位”的安排,紓緩公院壓力。即使沒有流感這短期因素,公院醫護近年工作都持續出現百上加斤的情況,需要當局全盤審視,避免問題惡化。
今次醫管局及聖德肋撒醫院達成協議,原因是政府當年低價批出土地予聖德肋撒醫院擴建,條款中已經列明醫院要提供一定數目的低收費病牀服務,而且醫院和醫管局早已訂立“流感大流行應變計畫”協議,提供了現成框架,作為應急安排的藍本。
根據安排,聖德肋撒醫院會提供四十八張牀位,接收伊利沙伯醫院手術後待康復的病人,預計病人住院少於七天,病人選擇轉往聖德肋撒醫院後,只須支付與公院一樣的每天一百二十元費用,其他費用則由醫管局包起,由醫管局和醫院方面議定價錢,與公院每張病牀成本相若。
伊院是過去兩星期超負荷的重災區,有超過一百個病人在確定須入院後仍要在急症室滯留超過十二小時,原因是病房病牀不足,高峰期內科病牀佔用率達百分之一百二十四,每五個病人就有一個要睡在臨時加插的病牀,連放病牀的空間都出現緊張。
盡用私院低價病牀
全港公立醫院過去兩星期合共加開約一千五百張臨時病牀,今次聖德肋撒醫院提供的四十八張病牀,只能稍為紓緩公院的病牀緊張。
這個安排可以視乎需求來擴展,根據批地條款,聖德肋撒醫院須提供至少一百零一張低收費牀位,荃灣港安醫院亦要提供六十張。由於基層市民通常不會光顧私家醫院,擔心牀位縱廉宜醫療費用卻不菲,故此這些牀位是否得到充分使用成疑。今次因為流感而產生應付短暫需求的安排,有關方面可研究日後可否長期合作,物盡其用,紓緩公院壓力。
除了病房,急症室亦因今次流感肆虐而負荷超重,不計覆診者,上兩星期平均每天有六千二百五十人求診,最高一天更達到七千多人,比平時多近兩成,有十三處急症室的緊急病人曾經要等候逾半小時才獲診治。
急症室近日增加收費,無甚阻嚇力,原因是當局調低了加幅,收費水平持續低於私家門診,此外萬一急須住院,可以直上公院病房,而看政府或私家醫生門診卻要轉介去急症室再檢查一次。
通盤解決服務緊張
現時部分中產市民會轉向光顧私院門診,原因是買了醫療保險及希望有較佳看病環境,部分醫療集團亦有提供二十四小時門診服務。不過,基層市民仍然選擇看費用低廉的公立門診,今次醫管局公布增加八千三百個普通科門診額,還鼓勵醫護加時或兼職賺外快,來應付公立醫療系統的人手不足。
今年襲港流感出現變種,患病人多,令公立醫療系統本已捉襟見肘的情況更加明顯。現時各方急就章應付,中長期而言還要通盤審視公立和私家醫院牀位和人手皆緊張的問題,以應付社會高齡化產生的額外門診和住院需求,擬定釜底抽薪的解決方案。
除了透過培訓和輸入專才來解決人手不足,政府和業界還可以研究如何更有效率運用現有的公私營醫療資源,例如善用私家醫院的低收費病牀,或者配合智慧城市建設,推出全港公私營診所聯合資料網上應用程式,市民有病,可以憑手機即時取得附近公私營診所的開放和輪候資訊,減輕急症室和部分診所“逼爆”情況,讓市民更加快捷便利得到所需的醫療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