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4月18日電 香港《文匯報》18日發表題為“香港應積極擁抱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的文章,全文如下:
自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後,珠江兩岸各城市積極響應,認為這是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特首梁振英明日起率團訪問廣東相關六市,以探討和加強與區內各城的深度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區內各城市各有所長,優勢互補,發展潛力未可限量。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獨特優勢,可扮演好“超級聯繫人”角色,關鍵要抓緊機遇,順勢而為,以開放心態迎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圍繞珠江出海口的系列城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9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也被稱為9+2。區內經濟基礎雄厚,去年經濟總量達到11萬億港元,超過美國三藩市灣區,較不少西方國家的經濟總量還要高。
香港作為細小外向型經濟體,發展向來與周邊地區密不可分,在新的發展時期更須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事實上,香港與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深圳是創新科技中心,廣州是傳統商貿中心,澳門則為國際級旅遊休閒中心,另外佛山、東莞、中山等地有堅實製造業基礎,區內各城市各擅勝場,可透過互補不足、互利共贏建設大灣區,全面提升粵港澳三地的國際競爭力。
過去由於缺乏統籌協調,區內發展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協調的現象,例如港口、航空的重複建設,既浪費大量資源,又導致惡性競爭。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一個重要作用,正是讓區內城市合理定位,各自發展自己的強勢產業,有商有量、互相配合、共同發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接見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的時候強調,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就是要“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提升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區內最國際化的城市,擁有豐富的對外合作聯繫和經驗,當之無愧應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連接世界的“超級聯繫人”,這是香港最大的優勢和發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近年政治爭拗不斷,極少數人抗拒與內地合作,不僅違背香港賴以成功的傳統,更妨礙香港順利與內地融合,諸如港珠澳大橋、高鐵等重大跨境項目,一直因為種種阻力而事倍功半,令香港錯失不少發展的先機和空間。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如箭在弦,香港不能再錯過機遇,否則被邊緣化在所難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今年兩會期間表明,希望香港坐上國家發展的列車,“別人要排隊買車票,但香港已獲預留車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某程度上,可以說是國家為香港度身訂造,為香港融入珠三角發展、提供經濟腹地創造良機。在歷史機遇面前,香港必須凝聚天時地利人和,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大灣區的規劃合作,共同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