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22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22日發表題為“青嶼大塞車 汲教訓增施政效率 ”的文章,全文如下:
青嶼幹綫實施雙向收費後首個工作天,昨即大塞車逾3句鐘,理由竟是收費亭不足、不夠5元硬幣找贖。本港向以高效率見稱,竟因低級錯誤鬧出擾民大笑話,令人既痛心又憂心。
港以效率自豪 偏現低級錯誤
青嶼幹綫是來往市區和機場及大嶼山的唯一陸上通道,通車20年來一直實施單向收費,在往九龍時才一併收費。但隨着港珠澳大橋可能在年底通車,青嶼幹綫不再是進出的唯一通道,運輸署遂提早在通車前作準備,前天凌晨改成雙向收費。
昨晨入機場方向的青嶼幹綫大塞車,車龍長達15公里,塞到屯門。塞車原因不是發生重大意外,也不是天氣差,而是當局犯了一些極低級錯誤。
運輸署和青馬管制區營運商交通基建管理有限公司推行新措施,卻把5條繳費通道關掉,進行安裝收費設施工程,餘下6條通道行車;司機不熟悉新安排,要找尋自動收費亭;加上營運商準備5元輔幣不足,導致在收費廣場出現車龍。
事件令人痛心的是,本港最引以自豪的高效率竟出問題。從管治角度來看,今次事件存在四大問題。
首先,港府對於港珠澳大橋何時通車該心裏有數,為何事前沒作好規劃?若雙向收費是配合大橋未來運作,為何不早點動工安裝收費裝置?若新措施未趕及,為何不押後雙向收費日期?
其二,青嶼幹綫每天車輛流量約9萬架次,政府掌握有關數據,為何仍會犯了預估車流不足而少開收費亭的問題?現時只涉香港車輛仍出問題,未來當港珠澳大橋通車,汽車流量將難預估,加上內地人不熟習香港收費模式運作,屆時會否出現更多錯誤呢?
第三,當局為何沒做好應變措施?既然昨天是新措施實施的首個工作天,為何沒預備充足人手?為何沒即時加開多幾條收費通道?為何沒預備多些輔幣找贖?究竟是官僚習氣太重?還是政府運作出問題?
未有應變方案 繳費科技落後
第四,八達通在港普遍使用,省卻找贖麻煩,但收費隧道和大橋卻為何遲遲未能與時並進?迄今只有城門隧道可採用拍卡付費,稍後才會推廣至其他隧道,都凸顯這些隧道在採用電子支付上大落後。
當局須交代為何會發生這些低級錯誤,並應汲取教訓避免在其他施政上亦有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