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30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30日發表題為“凝聚社會共識 拓地事半功倍”的文章,全文如下:
特首林鄭月娥昨宣布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檢視開拓土地並提出建議。小組任重道遠,如何在諮詢中凝聚社會共識,才有利落實覓地建屋。
溝通細膩耐性 突破立場對決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由22名非官方成員和8名官員組成,主要來自社會多個專業界別,如城市規劃、建築工程、測量師、社會房屋政策、經濟學者和媒體等,正副主席都來自非官方。
未來拓地爭議激烈,重要的是小組接着的工作,能否做到面向全部市民,反映各個不同利益的持份者,並在向公眾諮詢即所謂大辯論的拓地建議中,平衡各方利益,如此才能消減偏袒的憂慮。
這只是第一步,即使有了平衡各方利益的建議,要做好諮詢,還有三關要過。其一,做好溝通講解的工作。過往政府一提開發郊野公園,環團組織馬上反對,並質疑為何不先開發棕地,早前有學者提出填平船灣淡水湖來建屋,即激起反對。有關覓地總是陷於一開始就淪為立場的對決,而非對具體建議內容、如何平衡的理性討論。小組須以細緻耐性打破此困局,討論才能真的展開。
其二,小組必須鼓勵辯論,並確保諮詢過程能讓各不同持份者都能充分表達意見,而搜集意見的方法能容納各方意見,以免被批評偏聽、偏袒,或有組織事後申訴意見未受收納,削弱諮詢的公信力。
拓地多管齊下 填海效益最大
其三,要以公眾看得到的公平公正方法,從諮詢的意見中整理出主流看法,當然最終亦恐難免有組織批評諮詢的結論不全面或偏頗,惟只有力求過程的合理公道,才能爭取最多公眾相信結論屬於主流,方案才能獲更多民意背書,避免又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但上述工作並不代表拓地工作要由零重新開始,事實上上屆政府已做了前期工作,提出開發岩洞、在維港以外填海等研究與諮詢。在現實中,填海不但遇到阻力較小,並已獲民意支持,更能開闢大片土地作完善規劃,故小組應着重就填海向公眾溝通,並同時加快有關的前期工作。
當然,填海只是拓地的方法之一,且屬中長期手段,政府須多管齊下拓地。現時最重要的是讓小組將工作做得公平公正有效,盡快取得市民共識,並盡速推行落實,為香港、為下一代突破缺地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