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6日電 香港《文匯報》6日發表題為“覓地建屋不能因‘小我’而妨礙大局 ”的文章,全文如下:
本屆政府銳意覓地建屋,解決房屋供應不足。規劃署擬改劃屯門區5幅地興建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遇到地區的反對,屯門區議會昨日通過無約束力的動議,要求當局撤回計劃。在任何地區增建房屋,或多或少會給當區居民造成一定影響,但如果每個地區的居民都以個人、局部利益看問題,抗拒發展,覓地建屋必寸步難行。社會各界不能只顧“小我”而妨礙大局,應有推己及人、以大局為重的胸襟,才能減少政府覓地建屋的阻力,讓更多市民受惠。
屯門土地發展計劃遭到當區大多數區議員及社區組織的反對,主要理由包括擔心新增發展遮擋景觀、造成屏風樓效應,擔心加重交通負荷,擔心人口增加導致社區設施不足等等,由此更批評政府“盲搶地”。有關反對理由和批評聽起來很熟悉,幾乎是近年政府發展建屋新增用地時例必出現的。
無錯,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單位由有海景變為無海景;都希望住所周邊有公園、醫院、圖書館,而且最好少人爭;都希望交通24小時非常暢順。用這種“小我”心態和思維看問題的市民,是否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還有數以十萬計的市民苦苦輪候上樓,想一想還有很多市民正在捱貴租、住房,他們中的不少人可能還是自己的親友,難道他們的利益和感受可以視而不見嗎?
香港人口不斷增加,但可供建屋的土地開發滯後,覓地建屋刻不容緩。一個地區的發展,隨房屋建設、人口增加,交通、社區配套可以同步增加,持續完善。但若以配套未完善為由,就斷然拒絕建屋,指控政府“盲搶地”,若人人都秉持這種狹隘思維,個個都要求政府不要發展自己住的地區,香港的土地真的只能寄望天上掉下來。
事實上,政府並非沒有考慮當區居民的意見。規劃署表示,有關發展不會對環境、空氣及交通等造成不可接受影響,屯門日後將有多項交通配套,如屯門西繞道已準備開展研究,政府計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興建11號幹線,亦已在洪水橋預留土地興建新醫院,滿足新界西的需求。
特區政府新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亦正是為了推動公眾討論,建立共識,解決“地從何來”的問題。特首林鄭月娥昨日透露,她會在下月施政報告內交代本港未來的房屋政策及措施,希望能滿足市民置業安居的訴求。土地是香港的公共資源和財產,覓地建屋關乎全港市民的福祉,既要考慮區議會和地區組織的意見,盡可能予以照顧,但也不能過份放大當區受到的影響,全然不顧整體市民安居的迫切訴求。
希望社會各界理性看待、討論覓地建屋問題,多從“無瓦遮頭”市民的角度出發,支持政府加快覓地發展的步伐,建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