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8日電 據中新社報導,香港政商學界熱議粵港澳大灣區:“底子厚”且“制度優”
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備受香港各界人士關注,香港政商學界人士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整體實力豐厚,加之“一國兩制”優勢,發展成功可期。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首先勝在“底子厚”。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力較世界三大灣區優勝。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及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達1.36萬億美元,是舊金山灣區的1.8倍。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擁有4所全球100強大學和16家世界500強公司。
“粵港澳大灣區還未正式開始建設,目前已足以與這世界三大灣區相提並論,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底子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范徐麗泰表示。
范徐麗泰指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廣東9個城市製造業強、創新能力高,加上香港與澳門分別擁有英語和葡語國家的經貿聯系網絡,得天獨厚的條件下,粵港澳大灣區有潛力成為世界主要貿易區。
除了天賦異禀的實力,粵港澳大灣區還享有“一國兩制”的獨特製度優勢,即“一國”之利,“兩制”之便。
香港城市智庫召集人洪錦鉉表示,“一國”是靠山﹐大灣區享有“一國”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潛力﹐又兼具社會主義制度的統籌協調優勢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開放優勢。
“‘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優勢。”范徐麗泰認為,憑著“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可以擔當“聯系人”的角色,更好地利用國際化優勢,繼續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功能。大灣區他日成功建設,不但不會削弱“一國兩制”,反而會加強“一國兩制”的實踐。
然而,粵港澳大灣區享受“一國兩制”優勢的同時,還要解決隨之帶來的挑戰。同時存在的“兩種制度”、“三個獨立關稅區”以及不同城市和各政府間的統籌協調並不容易。
對此,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說:“‘一國兩制’既是優勢,也是挑戰。”
莊太量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致力打通人才流、貨物流和資訊流。人才流方面,大灣區內重點大學可對區內居民降低錄取門檻、放寬勞動力流動限制;貨物流方面,解決香港貨物進入內地的徵稅問題;資訊流方面,取消大灣區城市之間的電話漫遊收費等。
“總的思想就是打通大灣區內經脈,降低交易成本,加強大灣區內居民的歸宿感。”莊太量表示,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高鐵香港段)等交通基建硬件陸續通車,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加速發展的第一步。
軟件方面,莊太量表示,通過其他世界知名灣區的發展歷程可知,灣區經濟應充分考慮不同城市及各政府間的統籌協調關係。借鑒舊金山灣區的經驗,粵港澳大灣區可成立區域發展委員會及其下設的專門委員會,促進協同發展,提高管理效率與決策水準。
“祗要大灣區城市能够以‘創新、共贏’的思維深入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產業優勢,相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力無限。”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哈永安深信,粵港澳大灣區最終會取得成功,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機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