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星島日報:大灣區創富 須研新模式

时间:2017-04-20

  香港新聞網4月20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0日發表題為“大灣區創富 須研新模式”的文章,全文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級重點發展項目,行政長官梁振英率領相當於“半個執政班子”的龐大司局長和商界智囊團,考察區內六市。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向訪問團提出“錯位發展”,與本港一向奉行各地“優勢互補”而非惡性競爭的策略不謀而合,冀能為省港澳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港珠澳大橋及高鐵行將通車,大為擴展本港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助發展了多年的粵港融合邁進新台階。深圳早在三年前已經提出了灣區經濟的發展規劃概念,這個概念繼續醞釀,重要性層層提升,到上月正式納入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議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級政策。

  李克強在上星期接見赴京接受中央任命的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及今年繼續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兩項重要措施,除了“債券通”,就是研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超級連繫人助締雙贏

  馬興瑞表示,有信心粵港澳大灣區可與世界一流大灣區比併。現時三藩市、紐約、東京,都有大灣區經濟,新加坡則受制於地理和政治環境難作大灣區式融合,粵港澳亦有關口和法制差異等障礙。不過,這方面的差異卻又讓香港能夠發揮獨特優勢,尤其是金融及專業服務領域,與區內其他地方建設類似三藩市和矽谷的分工合作,締造雙贏局面。

  梁振英提出香港在制度、人脈和語文上的國際化優勢,可以擔任“超級連繫人”的角色。這是港粵各市發展經過多年磨合而產生的定位默契,為日後的合作方向奠定了基礎,至於具體合作形式,仍待探討摸索。

  粵各市須分配好角色

  港粵合作初期,主要集中在粵東,尤其是深圳和東莞,當年的模式很簡單,香港缺地缺人,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紛紛北上,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向內地輸入了資金、管理經驗和人才培訓,令珠三角突飛猛進成為“世界工廠”,擔任港粵兩地的創富引擎。

  今次本港官商考察團的行程,不去深圳和東莞,而去廣州、佛山、珠海、江門、肇慶和中山,重點在粵西各市。粵西發展比粵東慢,因而可塑性較高,增值潛力有待發掘。不過,今天的經濟和社會環境,與三十年前極為不同,不可能照搬當年的深圳和東莞模式,單是環境保護要求,已經不容許重複當年東莞的粗放型發展。

  此外,今天內地可以提供的優勢,已不限於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發展得有聲有色,港人欲在內地開拓的事業,也不限於設廠,可以包括旅遊、教育、醫療、安老等多方面的範疇。至於省內各地如何做到“錯位發展”,仍待粵方做好“角色分配”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率地與本港合作再創雙贏。

  • 上一篇:警方搗破網上百家樂及麻將賭檔拘六男女
  • 下一篇:中國新高教首掛平收 安領國際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