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9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大學發現大腦中負責記憶和空間認知的海馬體有新的功能!團隊通過光遺傳學激活技術刺激海馬體後發現,可藉此加強大腦不同組織的連接,從而改善各感官的反應和記憶力。團隊領隊電機電子工程系教授吳學奎指,相關技術可於五年內應用在認知障礙症、癲癇症、失智症等大腦疾病的臨牀治療上。
人類左右腦中的海馬體具有記憶和空間定位的功能,若海馬體受損,會出現記憶力衰退和無法認路等問題。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林護基金教授、生物醫學工程首席教授吳學奎,帶領其團隊用了四年時間研究發現,海馬體在大腦功能性連接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刺激海馬體,可以促進大腦系統之間的溝通,從而改善其認知能力、反應和記憶力。此重大發現有助科學家了解認知障礙症、失智症等會影響和破壞大腦海馬體的疾病,繼而研發出相對的治療方案,亦有助應用於大腦疾病的早期診斷上。
團隊通過光遺傳學激活技術刺激大腦中的海馬體,發現其在大腦功能性連接中有積極作用。以往研究主要發現海馬體在短暫記憶的功能,在大腦系統中的角色較為被動。今次團隊突破性發現刺激海馬體可以加強大腦功能性連接,有助改善不同感官的反應,例如對光線變得較敏銳,視力因此有改善等。此外,不同疾病也和海馬體有關,如癲癇症、精神分裂症、短暫性整體遺忘症和創傷後壓力症,甚至自閉症,故此發現亦有助日後通過刺激海馬體,幫助改善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問題。
研究團隊利用大鼠作實驗,發現通過刺激其海馬體,可以激活跨大腦皮層左右腦區域的功能性連接,提升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結果發現其視力、觸覺、聽力等感官反應有百分之二十的改善幅度,且具持續的效果,而海馬體本身記憶和定位導航功能也有類似提升。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陳維達稱,團隊在研究過程中面對最大的困難,是在技術上把光遺傳學激活技術結合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又指目前的團隊僅次於美國史丹福大學,是全球第二支團隊成功結合此技術;在過程中團隊亦要不斷測試不同腦部位置對刺激的反應。團隊的成果剛上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以往傳統倚賴藥物治療大腦神經系統疾病,唯未能針對治療大腦特定區域,是次通過光遺傳學激活技術,可針對性刺激大腦某類型的神經細胞。團隊領隊吳學奎相信未來五年能夠將相關技術應用在人的身上,因為歐美、中國、日本等國相對投放較多資源於腦研究,有條件進一步推進腦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