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4月25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25日發表題為“馬克龍勝算高 未來施政阻力大”的文章,全文如下:
法國總統大選首輪投票,中間派馬克龍跟極右翼馬琳勒龐出綫,前者可望在次輪投票勝出,緩減歐盟解體威脅,金融市場欣喜大升;但市場或過分樂觀,暫未思量他執政將遇阻力。
今次大選意義重大,不但改寫法國政治格局,也是全球化和親歐派,跟反全球化和反歐派之爭。兩大主流政黨首次出局,反映選民對兩大黨近40年來未能提振經濟,失業率高於10%,其中18歲至25歲青年失業率更高達25%,令選民對兩黨已忍無可忍,要求改變,寧投非主流黨派候選人。
親歐派的馬克龍與反歐派的馬琳勒龐,將於兩周後對決,歐元滙價上升逾1%,法國CAC 40指數漲逾4%,美國道指也上升約1%。市場反應非常正面,相信馬克龍可在次輪取得60%選票當選,避免法國脫歐此最糟情況出現。
若現“共治”局面 施政將受掣肘
馬克龍其實算是政治素人,曾在投資銀行工作,公職只擔任過兩年經濟部長,脫離社會黨後,成立前進黨只一年就能問鼎總統寶座,一來是選民唾棄兩大主流政黨,二來寄望懂經濟的他,能解決當前高失業低增長的經濟困局。
不過,即使他成功當選,從政經驗淺,缺乏政治資本,能否解決當前法國的經濟問題、歐債危機,及處理好跟德國的關係呢?假如他要推行勞工改革、裁減公務員等新政,首先必須在6月國會選舉中贏得足夠議席,讓前進黨人出任總理,否則改革只會舉步維艱。
倘若前進黨未能在國會選舉中大勝,屆時將會出現兩個不同黨派的權力中心:馬克龍只負責國防和外交事務,大部分行政權力卻落在總理手上,須進行權力分享。
這種“共治”在戰後法國政治史上曾出現過三次,由於總統跟總理並非一條心,互相掣肘,每項政策都要磋商,討價還價,影響施政效率,也令政策欠缺延續性。
最壞情況雖免 德恐獨撑歐盟
對待歐盟方面,馬克龍雖是相對的親歐派,但並非傳統的強烈支持派,在目前本土主義抬頭下,他既忙於內政,對外更會以法國利益先行,歐盟分裂危機雖減,但相信法國不會積極推動進一步融合。一旦希臘或意大利再爆發債務危機,他未必會有能力處理,也未必願意泵水救人,變相要德國獨力支撑。
法國選民求變的目的應可達成,惟經濟與就業能否改善,歐盟能否更有能力承受更多震盪,現時恐怕不能過於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