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5月8日電 據新華社報道,在近現代中國武術的發展史中,香港扮演著重要角色。香港曾擁有武館四百多家,習武者一萬多人。咏春葉問、洪拳林世榮、八卦門孫寶剛等一代宗師匯聚香港,中國武術在此進行南北融合并走向世界。
“一部武館史,半部香港史。”——香港武術聯會武術顧問廖國存先生如是評價。
日前,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辦的“香港故事”講座在港舉行,此次講座邀請了享譽海內外的武術界名人廖國存先生開講。
廖先生精神矍鑠,身著一身筆挺的中山裝。已近七十的他生於香港,年少時曾跟隨香港精武會八卦掌名家孫寶剛先生習武。作為孫先生首班幾十個學生中唯一堅持下來的人,廖國存說,堅持大過天分。幾十年來,廖國存為香港武術界培養了大量人才,并始終以推行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
廖先生介紹,中國武術歷史悠遠,春秋戰國時武技逐漸形成,即手和器械的格鬥技術;明清時,民間武術社團林立;1927年,張之江以“國術”統一表述中國傳統武技;新中國成立後,武術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被廣泛推廣;1970年左右,“Kungfu”一詞為西方所知,并收入《牛津字典》。
由於中國武術在清代發展迅速,1910年,精武體操會成立,霍元甲任總教習,孫中山親筆題贈“尚武精神”匾額。1922年,香港精武體育會成立,自此開始擔負聯系世界各地武林志士、推廣中國傳統武術之重任。
廖國存先生介紹,南拳和北拳是武術界對南北地區武術風格的大體概括。因地緣關系,南派宗師較早挾技南下香港授武。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聘請多位北拳名家南下,所謂“五虎南下”即指傅振嵩、顧汝章等五人。
據介紹,1960年至1970年,香港的武館多達400多家,習武者超過一萬人。“師父租用大廈頂層,用天台練習兵器、獅藝等。”廖先生說,“那時,武館收入少,為維持運營,許多師父是‘朝賣魚、午跌打、夜授課’。”
與此同時,一批以武術為主題的小說和影視作品相繼問世。“關德興、胡金銓、金庸……這些香港人讓中國武術的影響力擴大到世界範圍。”廖國存說。
1987年,香港武術聯會成立,旨在團結全港武術界弘揚中華武術,繼續助推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廖國存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重要參與者。他說,香港武術界在“香港武聯”帶領下,與內地武術界密切合作,參加了世界多項武術賽事,成績顯著。
歲月如梭,隨著社會轉型、娛樂多元化以及外國武術傳入,中國傳統武術如今面臨挑戰。廖先生說,在香港,高昂的地租令不少師傅開不起武館,陷入“無地可教”的困境。對此,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說,雖然天台武館時代過去了,習武的熱潮也退卻了,但他相信,總有一天,香港會繼續將中國武術傳承并發揚光大。
“建立規範以更好地發展中國傳統武術,讓香港繼續助力中國武術發揚光大。”——這是廖國存和何志平共同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