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2月9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9日發表題為“免陷血荒危機 吸青年做‘給血族’ ”的文章,全文如下:
去年捐血人次少了約百分之五。人口老化增加了輸血治病需求,可是體格合乎捐血要求的市民卻減少,尤其令人關注的是去年首次捐血者少了百分之八,連跌幾年,紅十字會須加強對青少年的宣傳,確保不斷有新血補充。
紅十字會向全港醫院免費供應血液救人。近年紅會血庫告急、呼籲市民快去捐血的次數,比以前頻密了。去年紅會血液收集量減少約百分之五,打風和天冷日子多,影響市民的捐血意欲,只是特殊原因,更重要的是要找出首次捐血者連年減少的基本原因,從而對症下藥。
港人十六歲可以開始捐血,中學向來是紅會招募新血的場所,不少市民就是在中學時期與眾多同學一起獻出第一包血,培養成日後自動自覺持續捐血的好習慣。六年前中學學制由七年縮減到六年,中學生捐血人數幾年間劇減四成半,雖然學制改革影響已經穩定下來,但是仍然要面對適齡中學人口的下跌。因此,開拓其他青年人的血源,日益重要。
查探根由 痛擊網上中傷
可惜,去年紅會從首次捐血人士收到的血液,比前年少了百分之八。紅會調查原因,其中一個因素是青年人覺得捐血沒有即時成效感,正考慮是否仿效澳洲,當所捐血液實際用了作救人時,用短訊通知原主人。
不過,今時今日不止新登記捐血的人少了,連新登記捐贈器官的人都少了,有關方面就要深入了解,年輕一輩在飽受呵護的環境下長大,會否比較自我中心,體質是否比較差,家長是否比較少鼓勵,甚至對捐血的認識是否比較貧乏。
尤其是今天青少年多用網絡世界溝通,而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流傳對紅會捐血服務的錯誤甚至惡意資訊,例如稱紅會把血液賣給內地,就算紅會再三澄清所有血液皆免費供應本地醫院,謠言始終不止。
共享文化 捐血最能體現
更加惡毒的網上挑撥,是指紅會免費向私家醫院供應血液,是益了來港治病的內地富豪。紅會的救人對象,不分貧富、籍貫和地域,在戰時就算敵人受傷,醫生都一樣施救,這體現了人性的光輝。那些以挑撥兩地矛盾來打擊市民支持捐血的人,無異自貶人格。
況且,這些內地來港治病者,只佔全港輸血人士的極少部分,如果因此不服氣就拒絕捐血,就如因聯合醫院誤令鄧桂思腎衰竭而退出捐贈器官,最受打擊的是其他需要輸血和移植器官的病人。
紅會今次以“給血同盟”的新包裝,吸引市民捐血,由於粵語與“吸血”同音,網絡上夠搶眼。當局以後還需要更多吸引網民的手法,來宣傳教育,尤其是近年多了內地青年來港讀書和就業,他們在內地沒有受過捐血教育,紅會更應羅致他們做“給血族”。今天社會流行共享文化,甚至有巨企藉此作商業經營,捐血救人,才是共享文化的真正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