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3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道,即將發表的二○一八年度施政報告,政府擬闢專章闡述解決內港水患,惟路環舊城區如何治水鮮有提及。城規委員李熙爗建議從譚公廟起至路環碼頭的出入境事務站,在堤岸對開的八十米修築一道可行駛車輛的垂直分隔堤堰,堤堰與原來的沿岸之間形成長達八百米的“路環內湖”,以起蓄水抗洪之效。
“天鴿”風災令內港滿目瘡痍,旋即成為治理水患的焦點所在。離島的路環村,同樣受到水淹入屋之苦,沿着十月初五馬路的中式寺廟、西式教堂,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李熙爗指,當日路環舊城區的水浸高度約一米,即高過海平面三點五米。
他認為,要治路環水患,按照政府目前構思、遠在媽閣的擋潮閘鞭長莫及;若採取加高現有十月初五馬路的沿岸堤圍、建擋潮閘也是方法,但勢必大煞風景。他的構思是在現時沿岸對開約八十米修建一道分隔堤堰,兩端分別落腳於譚公廟和路環碼頭旁邊的出入境事務站,圍成一個大概可承載十萬立方米水量的內湖。當海平面水位上升,內湖作臨時蓄洪區,當內湖水位升高,利用抽水泵快速排出。
垂直海堤築行車道
李熙爗稱,該分隔堤堰是結構性建築,採用鋼板樁和鋼管樁,令整個堤堰兩邊都是垂直的,而不是有斜坡面的海堤。此舉可減少海域的佔用空間,同時也方便船隻停泊,配合開拓遊艇自由行時或將面臨泊位增加的需要。堤堰的終點位置,即出入境事務站附近,將來也可成為擴展後的路環碼頭的一部分,垂直的設計方便上落船。這長達八百米的堤堰,他建議上築行車道,風和日麗時開放,颱風來臨時停駛。若要繼續發展,堤堰可延伸至荔枝碗。“天鴿”期間兩船廠倒塌,不排除與海潮漲退帶來的超強水力對脆弱的地基造成破壞有關。延伸堤堰有助於保護荔枝碗片區的“根基”,亦才能談保育與活化。
填海建長廊停車場
同一建議方案還包括對十月初五馬路沿岸的重整。李熙爗建議填海約二十米闊,築建休憩長廊、休閒空間和行車路,長廊以下建地庫一層用作停車場,解決該區的泊車問題。相信有助路環舊區和荔枝碗打造成美食旅遊休閒片區,成為一大特色。
政府前後花逾七千萬研究內港擋潮閘方案,但方案細節始終未向市民公佈。對於本地專業人士提出的方案,政府亦未給予任何反饋意見。李熙爗希望政府可以用開放的態度研究其他可行方案,將所有備選的可行方案公開讓市民比較、選擇,相信是更加理性的做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