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5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道,由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辦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座談會”於澳門大學召開,與會學者不僅就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層次、變化、傳承和弘揚等問題進行討論,而且還對如何在高校和中學展開有關的教育實踐進行了交流,並商討和規劃了如何進一步研究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弘揚中國歷史文化
座談會以“大灣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吸引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珠海學院、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聖若瑟大學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的學術帶頭人參與。澳大人文學院院長郝雨凡、歷史系主任王笛,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朱壽桐等出席,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朱壽桐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座談會旨在加強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傳播與影響,並提高居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整合資源、發揮優勢,為研究和弘揚中國歷史文化作出卓越的貢獻。
精神物質同樣重要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韓孝榮和中山大學教授曹天忠指出了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和地方文化,以及老傳統、新傳統、大傳統、小傳統之間的關係和各時代文化的多元性。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張淑一指出了當前各種混亂的“國學”概念及重形式輕內容的實踐,並提供了自己對國學內涵的界定。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劉詠聰駁斥了傳統婦女“無思想,無獨立主義,暮氣沉沉”的陳舊觀點,強調了準確理解傳統社會中女性的角色對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澳大副教授陳偉綱分析了語言在建立民族國家過程中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