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食货》称:“盐者,国之大宝”。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官山海"(专营山海资源),主要对盐实行国营。据管仲粗算,齐国据此一年可获6000万钱。
而后,食盐专营就延续了下来,一直到2016年。
这一年的5月,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标志着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盐铁专营”体制步入终结阶段。
2000多年的“专营”为何要改?一年时间过去了,改的咋样了?
中新社发 张道正 摄盐改之难
中国的改革顺序从来都有两种选择,一种思路是先易后难、务实推进,蚂蚁搬家、积小胜为大胜。这类改革比较普遍。
另外一种思路是“啃硬骨头、打硬仗”,认为攻克重点堡垒后即可一马平川,便于改革全面展开。这一思路以推进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等为代表。
食盐专营体制改革,兼具这两种改革思路的特点。
“易”在食盐是个规模不大的小行业,行业小意味着即使改革有所失误,对全局影响也不会太大,还意味着没有利益集团大到足以阻碍改革;
“难”在盐业长达两千多年的专营史,以及盐业国企长期依赖食盐专营体制所形成的惯性,导致2001年以来食盐专营体制改革方案曾经六次夭折,难以落地。本轮食盐专营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突破和实质性成效。
食盐专营体制改革,打破产销分离格局、重构了产销利益格局;取消产销区域限制、打破了地区垄断,跨区经营重构了市场格局。
改革成效体现在食盐品种丰富化、选择多元化的趋势开始出现,“保证食盐安全,促进公平竞争,释放市场活力”的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暴露的问题主要是个别地区出现了以“外省盐企跨区经营不规范”为名限制跨省经营等竞争失序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完善涉盐法规体系和建立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需要时日、政企分开推进不快等导致的。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今年4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盐业体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日前31省市区公布了各自盐业体制改革方案,表示盐业政企分离要在年底前完成。
这意味着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将落实到位,也意味着“维护市场秩序”的改革目标也有望实现。
难在哪?
过去我国盐业以国企为主,这既是盐品质量和食盐安全的保证,也是品种不丰富、选择不多的原因。
在专营体制下,盐业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大部分企业经营机制僵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企业冗员多负担重。
目前,盐业国企为应对食盐专营体制改革,都在积极尝试转型发展,面临着食盐专营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双重挑战和机遇。
新一轮国企改革为盐业国企转换经营机制、减轻企业负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带来了机遇。
一方面,可以通过专营体制改革倒逼盐业国企加快自我改革,以竞争压力促发发展活力和改革动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快推进盐业国企改革为专营体制改革落地提供保障,如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进食盐专营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股权多元化改革等。
中新社发 陈子庆 摄此外,可以利用好盐业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发展空间,通过市场竞争和企业自主式的市场化重组整合等方式,促进盐业龙头企业的产生。
中国盐业需要有优秀企业担负起改造传统盐业、丰富盐品种、稳定盐市场的责任,使盐业在现代社会迸发新生力量。
项安波(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国企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