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和所有发达国家的关系里,
中德关系非同一般。
5月24日下午,中南海紫光阁。
“我站的这个位置相当于‘裁判员’。咱们一起合影,我不‘选边站队’!两支球队在球场上可能是竞争对手,但在球场外,大家都是朋友。”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和赠送他球衣的两位德国企业家共同合影时如是说,引来现场一片会心的笑声。
几天后,也就是端午节当天,李克强将启程飞赴德国,和他的“老朋友”默克尔进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
“不选边站队”是说给谁听的?背后有何深意?中国总理此行将给中德经贸合作带来哪些新利好?
少见的“天作之合”?
在中国和所有发达国家的关系里,中德关系非同一般。
中德建交于1972年10月,比中美建交早了将近7年。一个是市场前景广阔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发达国家,中国与德国这对互补性强的搭档,在过去45年里几乎演绎出一段“天作之合”。
中新社发 董乃德 摄贸易方面,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德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第一大贸易伙伴。2016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约1600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30%。德国对华出口相当于对韩国、日本、印度出口之和的1.6倍。
两国的投资合作也可圈可点。德国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目前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累计超过600亿欧元。中国则连续三年稳居在德国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项目达281个,为当地创造了3900个就业岗位,刷新了中国投资者在德创造就业岗位的纪录。
用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的话说,中德双向投资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双行道”。
对中国近年来在经贸领域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倡议,德国也大多投了赞成票。德国是首批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也是率先对“一带一路”建设表示欢迎的欧洲国家。
“中德经贸关系已成为引领中欧经贸合作的‘领头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说。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也表示,如今中德经贸关系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要紧密,“是少有的合作关系。”
不选边站队,说给谁听?
但是,随着中德关系越走越近,问题来了。
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快速增长,让德国政府“不放心”。最近一年多来,像 “中国‘买空’德国”、“中国盗走德国工作”、“中德经贸合作是条只有中国受益的‘单行道’”这类论调,在德国层出不穷。远的不说,2016年美的收购库卡时,德国政府就曾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进行政治干预。
中国能否打造好的投资环境,令德国企业家“不安心”。他们担心在中国遭受歧视,不能享受和中国企业同等的待遇;担心增速放缓的中国经济提供不了那么多投资机遇;也担心在华投资得不到预期的回报。
中新社记者 王舒 摄“中国制造”实力渐强,让德国“不甘心”。在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升温背景下,随着中国企业逐渐从德国企业的“学生”变成“对手”,两国在光伏、钢铁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亦有所增加。
实际上,中国政府的态度一直相当明确:中国经济回稳向好态势没有改变;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对顾虑重重的德国企业来说,中国总理“不选边站队”、“球场上可能是对手、球场外都是朋友”的言外之意,应该已经相当清楚了。
新的起点,路在何方?
2017年在中德两国发展历程中都相当关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45岁是从“不惑”走向“知天命”的关键。在这个阶段,心智应更加成熟,视野应更加宽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使中德经贸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白明表示,两国应积极开拓高科技、产能合作等新合作领域,将中国的成本优势与德国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联手开发第三方市场。双方应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商机,做大合作蛋糕。
崔洪建认为,中德两国应共同努力推动双边贸易稳定增长,克服保护主义,“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作为欧盟最具影响力的成员国之一,德国不应对来自中国的投资采取防御性做法,而应更加开放,为其他成员国提供示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正处于“十字路口”,亟待正方向、添动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距公平、合理、高效的目标亦有距离,需要进一步改进。
“中德两国面临的挑战是相似的”,在崔洪建看来,中德可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加强合作,携手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有理由期待,秉持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德这对“黄金搭档”将走向下一个成果丰硕的45年。(李晓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