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17日)是重阳节。就医与养老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命质量。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而且我国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日益强劲。
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已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国家、省、市三级医养结合试点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一半以上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那么,医养结合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老年人同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意味着养老机构要配套医疗辅助,方便患者就医;或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人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进入特定医院就医。走进河南许昌鄢陵县中医医院的怡馨园护理院,分布着休闲旅游养生体验区、居家养老区、集中养老区等。院长靳雪正说,专业的医护让入住这里的老人“小病不出楼,大病不出院”。“主要开展生活照顾、中医保健、康复医疗等服务。小病直接在我们医养中心治疗,如果是大病,在两三分钟之内直接送入医院病区,急救设施一律能上各个房间。”靳雪正说。
目前,慢性病患病率高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超过1.5亿,失能、部分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医养结合处处长汪丽娟表示,医养结合服务面向所有老年人,其中失能和高龄、独居老年人是重点服务对象。汪丽娟说:“现在,国家、省、市三级医养结合的试点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所有的省份基本上都实现了指导意见的中期发展目标,也就是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了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500公里外的安徽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镇敬老院有71位五保老人,不少人患有高血压、哮喘和心脑血管疾病。2015年起,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会定期到镇敬老院的医疗室坐诊,把医疗服务送上门。农村养老院中的“医养一体化”建设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了便利。镇卫生院内科主任韩成武说:“给老人配的药,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常年口服药物,包括平时感冒、咳嗽,我们这边免费发药。我们轮流过来,比如礼拜一、礼拜五,派2位医生过来,平时敬老院需要我们,就随叫随到。”
医养结合在推进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些挑战。汪丽娟坦言,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医养结合的支持性政策措施,在有些地方还没有贯彻落实到位。长期护理保险的缺位和专业人才的匮乏也阻碍了医养结合的推进。汪丽娟说:“全国统一、覆盖城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没有建立,有些失能老年人需要自费来支付自己的护理费用,增加了负担。另外,医养结合机构的人才比较缺乏,不仅包含医疗和护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像护理员、护工等等因为社会地位比较低、工资福利水平比较低的缘故,也比较缺乏。”
也有医养结合机构反应,医保报销政策有待进一步衔接。王先生五年前在河南某地某开办了一家养老机构,其中,投资了500多万元在养老机构内建起了医院,属于一级医院,但无法申请到医保定点资质让他很苦恼。他说:“现在开通医保条件门槛很高,要求必须有独立的医院、独立的法人,床位达到多少张以上的才可以报销。要有急救室、消毒室这些硬件设施,这些硬件设施下来投资太大,像一级医院要500万元,二级医院要1500万元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医养结合机构约有4000家,医养结合总床位超过100万张。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的有2800多家,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的有1000多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有11500多对。未来,如何更好地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汪丽娟表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已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将对其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对医养结合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人员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加强对医养结合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包括组织开展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专项检查。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督导检查的力度,还会继续开展并且完善医养结合的数据监测,为下一步制定完善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提供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