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玉树走出一条高原脱贫的新路子

时间:2018-10-25

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玉树走出一条高原脱贫的新路子 丨走进“三区三州”报道之玉树篇

“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玉树不仅实现了灾后崛起,而且实现了转型发展的跨越。特别是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不懈怠、不松劲、不歇脚,就像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一样,全身心投入这场攻坚战。”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吴德军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0亿元,产业园区建设、到户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等扶贫政策一个接一个得到落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玉树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地缘较为偏僻、生存环境严酷、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等原因,造成玉树具有“多维贫困”特点。2017年青海省审定深度贫困地区时,玉树 1市5县均列为深度贫困市县,占全省的38%;有40个深度贫困乡镇,占全省的31%;深度贫困人口9.3万人,占全省的38.8%。贫困发生率为28.3%,高于全省20.2个百分点。

▲10月23日,中国民族报推出“决胜・‘三区三州’在行动”专题报道――玉树篇。

“对玉树而言,我们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是我们的最佳路径。”吴德军表示,对玉树来说,“守住青山绿水,守住雪山冰川,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为此,玉树州始终坚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制度建设和行动自觉的关系,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推动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使生态保护不断成为玉树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比如:落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将处于国家公园试点地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探索从单一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推进生态体验和特色经营。群众真正从保护环境中得到了收益,也在保护生态的实践中升华了藏民族原有的“崇山敬水”的朴素自然观。

作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玉树州在整个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产业发展方面,玉树州坚持“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理念,以生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活绿色化”,把玉树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瞄准做强生态畜牧业、做实文化旅游业、做活商贸流通业,撬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据悉,截止到2017年底,玉树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万人,占全州农牧民总人口的19.1%,实现了57个贫困村退出、4.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2个百分点。这个数据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之前的贫困人口相比,贫困人口总数减少了7.7万人,减贫比例达到55%。今年,玉树市、称多县将脱掉贫困县的帽子,31个贫困村、9788户3.29万人也将实现脱贫。

  玉树:走出一条高原脱贫的新路子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从这里起源,素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万山之宗”等美誉。然而,美丽的风景与严酷的生存环境共存,玉树州地处平均海拔4400多米的高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2017年,玉树州一市五县均被列为深度贫困地区。

在与全国人民同奔小康的进程中,玉树州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平衡中,探索出一条高原脱贫的新路子。

传统牦牛产业转型升级

广阔无垠的巴塘草原,美丽、静谧,牦牛悠闲地吃着草,就像一颗颗黑珍珠镶嵌在绿色的绒毯上。

巴颜喀拉牦牛乳业有限公司坐落在巴颜喀拉山脚下,3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从牧民家里收购来的数十吨牦牛奶“沉睡”在一排排发酵罐中。几周之后,它们将穿上考究的“外衣”,坐上飞机,来到北京、上海等城市超市的货架上。

“以前,很多牧民都不出售牦牛奶,一头牦牛也卖不到1000元。”巴颜喀拉牦牛乳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加久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开始改变,去年,公司加工的牦牛奶超过500吨。牧民出售一头牦牛的牛奶,每年就能增收3000元。2000多户牧民与公司合作,过上了好生活。

对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玉树人民来说,牦牛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饭碗”。千百年来,牧民们吃的是牦牛肉,喝的是牦牛奶,穿的是牦牛皮衣,住的是牦牛毛帐篷,烧的是牦牛粪,运输、耕地也靠牦牛……然而,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牦牛可以满足牧民的温饱需求,却难以满足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玉树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利用草场面积大,牦牛数量占青海省牦牛总数的36%,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玉树州玉树牦牛被认定为全省唯一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不开发地下资源、少发展工业产业的条件下,如何利用牦牛走出玉树州的致富路?

坚持有机、品牌、高端的方向,对4村3乡(镇)申请有机基地认证;建立草畜平衡机制,推广舍饲半舍饲、划区轮牧、高效养殖等适用技术;在各县市开展活畜保险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与知名科研院校合作,进行高原畜产品研发……用全产业链思维推进牦牛养殖提质增效、牦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玉树州给出的答案。如今,从牦牛奶到牦牛肉,从牦牛皮到牦牛角,从牦牛绒到牦牛骨,牦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玉树州用全产业链思维推进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图为工人在牦牛肉干生产线上忙碌着。 张国欣摄

“别的事情我们牧民可能不太擅长,但养牛绝对是好手。”玉树州农科局局长才仁扎西说,“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要进行总量控制,在保护草原的前提下,提升牦牛品质,让牧民养殖牦牛减量不减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养好牛,让一头牦牛体现三头牦牛的价值。”

玉树市下拉秀镇钻多村曾经是个贫困村,通过发展牦牛产业,村集体经济有了历史性突破。2017年,全村的分红金额达到304万元,是玉树州最高的。如今,钻多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16年,村民江才带着自家的60多头牦牛加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017年获得分红7万余元。加上他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家庭年收入达到9万元左右,一家人的日子跟以前相比有了大变样。

“养了这么多年牦牛,现在才知道日子还能这样过。我们全家人都觉得有干劲、有奔头。”江才说。

民族手工业成为“金饭碗”

安冲手工艺有限公司位于玉树市省级扶贫产业园内,走进车间,金属撞击声此起彼伏,不时还会听到豪迈的歌声。这栋两层藏式小楼内,有藏刀制作车间、培训教室和产品交易展厅。土丁扎西正手握小锤,专心锤制刀鞘上的图案。

阴雨绵绵的六月,正是采挖虫草的黄金季。当地牧民纷纷上山挖虫草,这是牧民一年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对于土丁扎西来说,他更愿意来到这里务工。

“挖虫草只是挣钱,而在公司上班是一项可以让我实现自身价值的长久事业。”土丁扎西说到这里,腼腆地笑了。今年23岁的土丁扎西是玉树市安冲乡拉则村人,中学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半年前,他参加了玉树州举办的精准扶贫民族手工艺培训班,如今是一名实习工人。

土丁扎西的家乡,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安冲藏刀的发源地,锻刀手艺已传承500多年,这里家家都有世代传承的定制藏刀模版。然而,在很长时间内,这项古老的手艺由于制作工序复杂、难度大,一年也难做几把,仅仅被乡亲们当作家族内传承的一项手艺,而不是可以致富的“饭碗”。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传统工艺的背景下,玉树州结合自身实际,发掘民族手工艺的脱贫生产力。新思路带来新变化,玉树州投入资金、理顺机制,着手扶持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牌。安冲手工艺有限公司所在的省级扶贫产业园,便是玉树州建立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大本营。

“安冲藏刀不仅在藏区有市场,还远销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一把安冲藏刀的价钱从几百元至数万元不等。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产业化运作不仅能让这种民族传统手工艺更好地传承,也能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安冲手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土尕说,公司的前身是一个手工作坊,2014年入驻扶贫产业园后,安冲藏刀不仅产量大大提升,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今,公司每年都会对近200户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并择优提供就业岗位,土丁扎西便是受益者之一。尽管还在实习期,土丁扎西每个月已经能拿到2000余元的工资。而在公司里年龄最长的成林江措,月薪已超过万元。

▲玉树州积极发展民族手工业,带动群众增收。图为土丁扎西在制作安冲藏刀。 张国欣摄

近年来,玉树州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培育扶持了安冲藏刀、嘛呢石刻、藏族服饰、唐卡等一批从事民族手工艺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不仅让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还拓宽了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渠道,转变了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观念。

如今,仅玉树市省级扶贫产业园的4家民族服饰加工企业,就为本地贫困农牧民提供了700多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贫困户1482户4944人增收。

  文化旅游业助力脱贫致富

这几年,玉树州杂多县的康巴汉子扎西多杰又多了一个赚钱门路。每年6月中旬到8月底,在玉树最美的季节,他都会在草原上搭建起黑牦牛帐篷和藏式花帐篷,接待游客。在帐篷内,客人们不仅能够品尝到藏香风干肉、藏式羊肠、蕨麻酸奶等原生态藏族美食,还能欣赏到藏族歌舞,更有非遗传承人现场说唱《格萨尔》。

“每年不到3个月的时间,净赚五六万元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扎西多杰说,现在,每年夏秋季节,玉树州都会举办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交通条件便利了,游客多了,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

如今,在玉树,许多牧民都像扎西多杰一样,在草原上搭建帐篷开办起了牧家乐,从“以帐篷为家”到“用帐篷赚钱”,吃上了旅游饭。

▲在发展旅游时,玉树州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图为称多县牧民参加文化旅游演出。 牛锐摄

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生态地位十分突出,最大的优势、潜力和责任都在生态。对于玉树州来讲,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尤为重要。

“不搞工业,不搞大开发,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原则,推动旅游业发展。”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说。

一手抓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旅游线路产品落地,玉树州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为目标,在深入调研摸底全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玉树州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整合乡村旅游资金和扶贫资金,通过举办特色赛马节、马术表演、歌舞表演等活动,培育旅游扶贫示范点。

在发展旅游时,玉树州突出文化元素,全面探索建立唐蕃古道、游牧、古村落等文化体验区,积极引导旅游投资者建成一批集民俗风情、民族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于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度假基地,建立起贫困群众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利益连接机制。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玉树的旅游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今年7月举办的玉树赛马节在欧美多家报纸上作了专版报道,赛马节实况录像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连续播出4天;今年8月,在玉树州举办的国际漂流A级锦标赛,吸引了17个国家的27支高级别队伍参赛……在三江源头,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吸引着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

“看着自己的家乡这么有朝气、有活力,乡亲们都特别自豪。我们对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也更足了。”扎西多杰说。

  脱贫攻坚中涌动的青春力量

开发藏汉双语软件、打造电商平台、研发时尚藏餐……在玉树州,一群青年创客积极担当,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30岁的江永闹布是一名青年创业者,如今是哎玛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玉树州很多农牧民的手机里,都装有哎玛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藏汉双语翻译软件。

江永闹布2008年从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毕业,在社会上闯荡几年后他发现,藏区群众喜欢用苹果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藏文输入法,但该品牌手机价格昂贵,并不适合所有人消费。由此,江永闹布萌生了研发藏文智能手机的念头。他于2012年注册成立了哎玛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第一代哎玛虎藏文智能手机,并在玉树市周边的县域试销售。第一代哎玛虎藏文智能手机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受到藏区牧民们的喜爱。

2017年4月,哎玛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藏汉双语翻译软件。“软件刚推出两天,访问量就接近300万人次,目前累计访问量已突破2900万人次,用户达37万人。”江永闹布说,“这款翻译软件可以帮助牧民们及时了解新闻、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了信息传递。”

尕松成林是玉树创客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他既是玉树青年创业联盟的创始人,也是天上玉树集团的董事长。

2011年夏天,尕松成林大学毕业后,带着建设玉树的理想回到家乡。从销售装饰材料到成立商贸公司,从在帐篷里办公到入驻政府免费提供的办公场所,创业之路虽充满艰辛,但尕松成林坚持了下来。2014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尕松成林接触到了电子商务,并注册成立了玉树青年创业商贸有限公司。不久,尕松成林就和他的团队创立了天上玉树电商平台,主要经营虫草、特色文化产品、手工艺制品及农畜产品等玉树特色产品。尕松成林的目标是把天上玉树电商平台打造成知名电商品牌。

“玉树物质资源丰富,市场开发前景广阔,但本土市场规模却很小。”尕松成林认为,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工匠精神,把特色商品产业做精、做细,推动玉树特色产品走出去。

目前,天上玉树电商平台成功聚集了玉树97种特色商品,生意越做越好。尕松成林说,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

在玉树,像江永闹布、尕松成林这样的创业青年还有很多。他们成立了玉树青年创业联盟,并入驻了由政府支持建设的玉树青年创业园。目前,创业园共入驻企业38家,青年创业者达到368名,享受政府在办公场地、创业贷款、培训、市场开拓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据了解,入驻青年创业园的企业主要从事藏药深加工、特色手工艺品生产、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影视创作等产业。玉树青年创业联盟则统筹资源、辐射周边,培育了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为带动当地青年创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产业一条街:折射扶贫新气象

每天早晨,卓玛都会早早地来到位于玉树市扶贫产业一条街的店铺内打扫整理,等待顾客来临。店铺虽然面积不大,但装修风格富有民族特色,让顾客们一进店,就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巴塘草原。

这家店铺属于玉树市隆宝湖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卓玛是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致力于玉树本地牛羊肉、黄蘑菇、人参果、酥油、酸奶、曲拉(奶渣)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和经营,现有员工45名,其中23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合作社在4年前就成立了,但产品一直找不到销售渠道。现在,这些好东西在这间店铺里亮了相,成为许多游客的伴手礼,店铺每天的营业额在3000元以上。”卓玛说,政府对贫困人口进行了免费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引导,对合作社的店铺也给予了两年内免房屋租赁费、物业费的优惠。考虑到刚开业时店铺生意不好,政府还给予商户为期半年、每月2500元的补贴。“这对于我们合作社来说,是个发展的好机会。”

精准扶贫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扶贫,产业不兴,则脱贫乏力。为了做强做优传统畜牧业,着力打造产业扶贫的“玉树模式”,玉树市在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探索出政府注入引导资金、部门搭建产业平台、专业协会组织管理、合作社入驻经营、贫困户从中受益的扶贫模式。在州、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展销扶贫产品的扶贫产业一条街于2017年8月建成,如今已聚集来自玉树州一市五县的100余家商户,销售900余种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以及从贫困户手中收购的半成品、剩余农畜产品,带动贫困户6300余户2.2万人增收。

▲在扶贫产业一条街,店员正在整理货架上的产品。 张国欣摄

在卓玛负责的合作社,员工每月领工资,年底还有分红,一户贫困家庭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元。如今,扶贫产业一条街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致富街”。

这条“致富街”不仅让玉树州的农牧民合作社经营有了新气象,更让乡亲们的致富理念有了改观。

“以前乡亲们的收入主要是五六月上山挖虫草挣的几万元钱,其他时候多闲在家里。现在大家意识到,自家的酸奶和酥油也可以卖了赚钱,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卓玛说,“大家的致富劲头都很足,相信不用再靠天吃饭,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张国欣

监制/孙雅莉 统筹/李元 制作/李鹏臻

  • 上一篇:数读: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的关键数据都在这里
  • 下一篇:山西17位贫困县县长书记代言“扶贫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