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日关系:与历史相比,未来更大
王晓辉 中国网总编辑
在2018年10月中旬举办的北京―东京论坛上,日本前驻法国大使小仓和夫在祝酒时用中国成语“欣欣向荣”来比喻中日关系的未来。这不仅仅是一句祝酒词,也反映了日本有识之士对中日友好关系的热切期盼。
经历了近十年的“冰冻期”,中日关系终于在2018年峰回路转。5月上旬,李克强总理访日;10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这是七年来日本首相首次对华进行正式访问。有评论称,中日恢复高层互访,就如同按下了两国关系重新向好的“重启键”,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安倍首相访华,在时间上有三个“巧合”。一个巧合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另一个巧合是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三个巧合就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全球格局发生了新变化的大背景。
说是“巧合”,其实不过是作者为使文章增色进行的渲染而已,正如英国诗人蒲柏所说,一切的偶然,都是注定的必然。安倍访华,中日关系回暖,背后都是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逻辑。
40多年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田中角荣、福田纠夫等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结束了战后两国不友好、不往来的局面,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把中日关系拉回到和平与合作的轨道上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不仅是对亚洲和世界和平的贡献,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约》签订两个月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正式开启。
40年来,中日两国的贸易额从1978年的40多亿美元,增加到今天的3000多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几万人次增加到今天的超千万人次。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为建立新时期中日关系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就难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同样,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也无法成为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安倍访华正赶上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借口“美国优先”,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大搞单边主义,对现有多边合作框架和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国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要在40年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必须坚定地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而日本以原料进口、加工制造和出口为特色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它更加不能接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尽管由于领土和历史问题,中日双方龃龉不断,但与反全球化潮流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秩序带来的威胁相比,与两国关系的大方向和未来相比,孰轻孰重,中日两国民众和政府都能看得清楚。这才是安倍访华,中日关系回暖得以实现的真正原因。
中日关系出现转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是难得的机遇,双方都应该有所作为,力争让中日关系尽快走出低谷,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理解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中日关系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的重要国家,又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在亚太和世界事务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体量的两个国家如果采取对抗的态度,不仅会影响亚洲和谐安宁,也会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处理好中日关系十分重要,其意义已远超双边的范畴。
第二,互惠共赢,前景广阔。一旦双方由竞争对手转变为更好的合作伙伴,可以在市场与技术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拓更加广泛的合作领域,如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有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日本有先进的管理能力和科学技术,一旦在国际市场相遇,竞争不可避免。如果一味针尖对麦芒,势必两败俱伤,不仅使双方企业受损,还会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此次安倍来华,带来了由商界领袖组成的庞大的代表团,还将出席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这说明双方对此还有共识。
第三,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自由贸易体制和世贸组织规则。近两年来,美国一边在国际事务中“退群”,一边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仅给现有的国际贸易秩序带来冲击,对中国和日本的利益造成伤害,还严重扰乱了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中国和日本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和维护者,完全有理由联起手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通过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与多边机制,共同建立和维护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体制。
第四,中日之间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也有过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两国关系既复杂又特殊,不能指望永远是一帆风顺的态势,双方要以更长远的目光和更宽广的胸怀来看待中日关系,以理性和现实的态度处理问题,不被情绪裹挟,不被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所羁绊。只有如此,才能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到新的阶段,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毕竟,与历史相比,未来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