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凉山】布拖县亚河村:解锁脱贫致富新模式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康彦龙)在距离布拖县城13公里的亚河村,村民在新建的村广场上载歌载舞,向记者展示彝族传统文化。
10月25日,“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暨网络扶贫凉山行”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10月27日下午,记者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亚河村,了解当地扶贫攻坚情况。
亚河村彝族妇女盛装表演传统舞蹈。康彦龙 摄
亚河村所在布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地区,贫困问题突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任务最艰巨。截止目前,该县仍有贫困村122个,贫困人口5.7万人。
近年来,亚河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彝家新寨工程,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培养乡村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不断解锁脱贫致富新模式,在2017年实现脱贫并通过脱贫验收。
亚河村彝家新寨。康彦龙 摄
住进新房子
“新房子16年开始修,17年我们就住进来了,自己才花了1万元,房子问题解决了,离小康就不远了!”说起现在的新房子,布拖县亚河村村民黑日此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黑日次日家里有3口人,是村里的低保户,经济来源单一。两年前,他家从山坡上搬到了新寨集中安置房中,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近年来,该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彝家新寨项目,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分步实施新建、加固、功能完善等工程,累计修建农村安全住房311户。
“土墙木板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这是之前凉山彝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新村新家新风貌,家家户户奔小康”成了这里群众的生活场景。农民实现了从过去的“穷不思变和习惯性等靠要”到现在的“自主建房,产业支撑新希望”的转变。
24岁的村里致富带头人社土沙鬼。康彦龙 摄
鼓起钱袋子
年仅24岁的社土沙鬼和他父亲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村民眼中,社土沙鬼很有致富头脑。“他点子特别多,总能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找到赚钱的门路”,村民乃保有 告诉记者。
“我们家的收入主要靠搞养殖、种植作物,自己也做点小生意”,在村委会办公室,社土沙鬼给记者分享了自家的“致富经”。据他介绍,在养殖方面,一头大牛在市场上能买10000元左右,小牛的价钱也在3000到6000元不等,而他家每年大概能卖出10头左右,今年有14头可以卖出,预计收入在10万以上。
社土沙鬼口中的“小生意”可一点都不小。据村民介绍,3年前社土沙鬼成了当地啤酒销售的片区代理商,光啤酒销售收入每月超过了10000万元。像社土一样通过养殖和其他收入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
通过产业扶贫,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亚河村第一书记朱国峻向记者表示,在2017年,依托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借薯还薯”的方式发放薯种23万斤,规模化种植马铃薯500亩,平均亩产达6000斤以上,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贫困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
亚河村彝家新寨。康彦龙 摄
走出新路子
乡村产业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在亚河村第一书记朱国峻看来,目前的亚河村虽然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要彻底拔掉贫穷的根,还需增收产业培育方面狠抓功夫。
朱国峻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在江油市农投公司的指导下成立了亚河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主要有两个项目在试点过程中,分别是青贮玉米项目和牛粪养殖蚯蚓项目。
说起种植青贮玉米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朱国峻高兴的给记者介绍说:“我们村青贮玉米计划种植120亩,相比传统玉米种植,青贮玉米大概每亩多收入是200-300元左右,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由于生长周期的变短,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上升了。”
据了解,亚河村青贮玉米项目是订单农业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农业模式下,村民的土地不会流转给合作社,而是村民自己种植玉米后,直接由订单公司江油农投来收割,大大减少农民的劳动。同时,亚河村最近在试点牛粪养殖蚯蚓项目,计划试点养殖面积5亩。
朱国峻表示,发展订单农业无市场风险,同时可以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同时能让贫困户学到相关技术,成为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