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论坛:中美应避免竞争过度
论坛的代表们普遍认为中美关系将持续下行,但认为走向“冷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10月25日至26日,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围绕“打造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这一主题,规模级别空前,共有67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派出官方代表团与会,其中包括16名国防部长、5名军队总司令(总长)、26名副部级官员和百余名专家学者。
资料图:2018年8月30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将于10月24日至26日举行。中新社记者 宋吉河 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欢迎晚宴,并发表演讲;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出席开幕式并进行主旨演讲。笔者作为中方正式代表受邀参会,并在青年军官学者论坛和南海问题闭门会上进行了发言。
与香格里拉等防务论坛不同,本次香山论坛的主题鲜明,讨论形式多样,且议题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当今国际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点领域。全体会议议题包括“国际安全治理的新理念新途径”“恐怖主义威胁与应对”“海上安全合作现实与愿景”和“联合国维和的挑战与合作”;分组会议议题包括“东北亚安全新格局”“中东安全问题出路”“亚太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和“人工智能与战争形态演变”。论坛的主题、形式和议题的设置,非常平衡而充分地反映了当前新的国际安全形势。
此外,本次论坛的广泛性也远超同类安全和防务论坛,代表来自全球各个地区,大会发言既有大国和强国,也有中小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充分展现了平等的理念。
世界无法承受中美打冷战的后果
中美是否会走向“新冷战”,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关于中美关系,虽然论坛的代表们普遍认为中美关系将持续下行,但认为走向“冷战”的可能性并不大。多数专家认为,当今的中美两国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宜做比较。具体而言,即使竞争在加剧,中美两国的合作面依然很强劲;中美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但绝非美苏那样“你死我活”的关系;况且,美国的政策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竞争还是可以管控的。
当年的“冷战”之所以能够开启,是美苏都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国家和小伙伴追随,而并非只发生在美苏之间。当然美苏也都采取了武力胁迫、政治渗透和经济诱惑等多种手段,方能保持各自阵营的团结。
而今天,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各国在生存之外,在发展和责任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各国的利益和诉求均已经变得复杂多元,部分国家可能与中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分歧,有各类竞争,但如果要让他们完全与中国割裂和敌对,则难以想象。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的贺信中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如今,追随美国与中国进行新“冷战”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估计特朗普政府既无意愿也无能力支付这些盟友追随的成本和代价。
而如果没有追随者,美国的对华“冷战”根本是无法打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关注中美会不会走向新冷战,除了考虑到中美之间的互动以外,还需要考虑到欧盟、东盟和日本等第三方力量的选择和作用。目前,美国国内左、中、右各派确实在强化与中国竞争的方向上有强烈的共识,部分人士确有与中国脱钩甚至军事对抗的强硬主张,美国副总统彭斯的讲话更被视为新的“铁幕”宣言。不过,打不打新“冷战”,美国一家说了不算,中美两家说了也不算,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背书。在香山论坛现场,不少国家的代表表示,不希望中美竞争过度,整个世界无法承受中美打冷战的后果。
全球安全治理结构的去中心化与多极化
本次论坛给笔者的最大感受莫过于美国影响的减弱。以往任何大型的安全防务论坛,即便美国代表不到场,美国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通常是论坛的焦点或中心。然而,此次,美国在论坛上的分量却与其国家实力和世界影响不太相称。这并非中方有意为之,中方代表其实还是很关注中美关系和美国的,但现场其他国家代表的发言和私下交流中,美国元素仅是话题之一,全然没有前几年香格里拉峰会那样众星捧月的盛况。
各国代表在发言中,多是介绍自己国家的情况和其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国际安全形势发展的期待,自主性非常明显。作为主办方,中国自然是中心之一,但部分东盟国家、东欧国家、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的表现也很抢眼,朝鲜代表团在论坛上的首次亮相更是一个大新闻。
冷战结束以来,单从实力对比特别是军事力量对比来看,美国主导的单极结构一度更加固化,即便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其他国家和力量包括中国都无法望其项背。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相互依存的发展,军事手段的效能有所下降,如果我们从更为综合和动态的视角来看,世界无疑正走向去中心化或多极化。
技术的扩散、全球性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全球权力分散化,单个国家,即便是超级大国,也不再无所不能,甚至都不能解决恐怖主义这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未来从静态来看,或许是中美两极;但从动态来看,更可能是多极。而无论是一极、两极还是多极,单个国家都越来越决定不了国际安全秩序的走向。
鉴此,我们今天谈国际安全治理,恐怕需要新的范式。以往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实践中,国际安全的治理模式无外乎以下几种:单极格局下的帝国秩序、多极格局下的大国协调、大国主导下的集体安全(联合国机制)、集团或同盟体系对抗模式。这些模式无一例外都过于强调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而忽略中小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存在。
而在去中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力量应该改变思维定势,在推动和塑造国际安全秩序时不能光盯着与大国的关系,还要更多地考虑到大国以外多元行为体的利益诉求和可能发挥的影响。单边主义不仅不会达到目的,反而会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作者:胡波 系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41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